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荐语
你将获得
精彩选段
解读时间轴
02:14 王小波的成长经历
07:06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背后,是永远生猛,永远年轻的王小波
17:10 推崇理性,爱智慧
23:14 反对无趣,反对庄严肃穆的假正经
29:12 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故事
36:32 王小波曲折的文学出版道路
你好吗?今天我们来讲讲这本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作者是王小波。
有人会问说王小波是谁?好像听说过很多个什么什么波,用他妻子李银河的形容,说“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那你就知道,这个人是很富有浪漫传奇色彩的。
他当过知青,当过民办教师、工人,他考上大学,拿到过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又学计算机。回国之后在大学任教,在四十岁的时候,王小波才正式踏入文坛,留下了很多作品。但四十五岁,他就因为心脏病骤然离世。
那他的代表作有小说《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黑铁时代》。杂文集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思维的乐趣》,还有我们今天要讲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所以这本书是一个杂文的合集,里面总共有五十二篇文章,都很短。王小波还写过剧本,他和导演张元合著了《东宫·西宫》,在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编剧奖,这部电影是同性恋题材。
在1992年,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包容度还并不高,也不够理解。那王小波就和妻子李银河一起,对当时这个饱受争议的领域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他们出了一本合著,是社会学的书籍,叫作《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体透视》,这是填补了中国在同性恋研究方面的空白。
所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比较主张独立思考,很有个性的人。那在了解王小波的作品之前,我们先来说说这个人,为什么他名气那么大?很多人还会自称是王小波名下“走狗”,打引号的“走狗”,就是他的高度认同的粉丝。
王小波出生在1952年,他们家里有五个孩子,他在男孩里排行老二,所以在自己的小说里,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王小波给主角取名王二,就是带入了自己的身份。他的父亲多才多艺,是靠自学成为了大学教授,是一名逻辑学学者。他的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日子过得很节俭,那每次做饭都是水煮菜。洗完澡还逼孩子写节约用水的心得,和那个年代很多人特别像。
王小波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他的父亲就遭遇了一次运动,被打成异己分子,受到了批评。那母亲就情绪波动很大,可是父亲竟然很幽默地给他取了个名字,说这只是小小的一个波折,所以叫小波。
他出生后三岁就被查出患了软骨病,他长了一个大头,还因为缺钙长成了鸡胸,肋骨外翻,但他小的时候很顽皮。因为缺钙,他的身子很柔软,他就能够把两条腿都盘到脖子后面,看起来像一个螃蟹。后来又因为常年补钙,到了青春期猛地长高,一年长二十五公分,成了一个又黑又高的人。好多同学都觉得王小波长得很磕碜,因为大嘴小眼睛,额头上还凸起两大块,表情呆呆的。所以班里同学叫他傻大个,怀疑他脑子有毛病。所以小的时候,他其实就像一个小小的异类。
在十二三岁的时候,王小波就喜欢到父亲的柜子里面偷书看,看什么呢?莎士比亚戏剧、《傲慢与偏见》《十日谈》那这些书,大人们都是锁起来的,那哥哥就去教唆他说你去偷书,你小,身体也单薄,爸爸就不好意思揍你,但他每次都挨揍。后来王小波把这个也写在书里,说:“在揍我这件事上,我爸爸显然不够绅士。”你看他好幽默。
王小波喜欢读书,记忆力也好。他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就能够背诵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还读完了《十万个为什么》,成了全家的顾问。他最喜欢的是马克·吐温的《哈克·费恩历险记》,读到最后,这本书那个书页都被他翻碎了,所以后来他也成了一个喜欢到处旅行的人。
那王小波在上初中的时候,1969年,他就坐上了南下的火车,前往云南陇川县弄巴农场去插队,他对即将到来的知青生活充满了期待,还安慰列车上的同伴说:“人就像一滴滴在桌布上的墨水,到了哪里都可以向四周慢慢地扩散。”
到了农场,他先是被安排去捡粪,后来又去插秧,负责喂牛也喂猪。这个日子和他想象的不一样,过得很无趣,但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就被教条化,像个工具人,思维僵硬,逆来顺受。王小波觉得跟他们没话可说,而且见惯了人在平庸的生活中,一点一点地消沉下去,所以他对人的思想独立就有非常强烈的渴望。就是这段在农场的经历,让王小波写出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是王小波的代表作品。
如果你从来没有看过王小波,那应该从这一本进来,因为这本书很能代表他的风格,每一篇都不长,短短的,很容易就看完,有空了就读一小段。但是他气质鲜明,首先有脾气,王小波说:“我反对无趣,反对庄严肃穆的假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