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吗?我是李蕾。我们今天来讲一本传记——《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可能很多人对于苏珊·桑塔格这个名字还不太熟悉。她是小说家,也是美国的文化评论家。有三个我非常心爱的女人——苏珊·桑塔格、波伏瓦、阿伦特。她们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我已经讲过了波伏瓦、阿伦特,大家也可以去了解一下。今天我们来讲苏珊·桑塔格。
她和中国还是很有渊源的。1933年1月16号,苏珊·桑塔格在纽约出生。她的生父是一位犹太裔的皮货商人。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她的父亲才十几岁的时候,就到了中国经商,为一家毛皮公司做事,并曾经进入戈壁沙漠。
父亲结婚以后,母亲生了苏珊,把小孩子放在美国,母亲就跟随丈夫来到中国,度过了一段丰衣足食的日子。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历史被改变了。
在苏珊五岁的时候,她见到了自己的母亲,但母亲是独自从中国返回的,并且告诉她,她的父亲因为患了肺病在中国去世了。
从此以后,中国就成为苏珊·桑塔格念念不忘的地方。多年以后,在一栋摆满了中国古玩的房子里,苏珊·桑塔格还会幻想着那些失去的时光。
她的父亲是在1938年逝世于天津的一家医院里,年仅三十三岁。而苏珊·桑塔格对于自己父亲的记忆,仅仅是来自一组照片,还有一段反映中国场景的几分钟视频短片,以及她的幻想。
最后,苏珊·桑塔格真的来到了中国。那时候,她已经是一个中年的女子了。苏珊·桑塔格真正地踏上了中国这块土地,才发现这个国家和自己童年的想象有很大的不同。她曾经写过一本书,描述了自己的具体感受。
在苏珊·桑塔格逝世一年多之后,她的儿子戴维·里夫曾经写过,如果让我只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母亲,那就是热忱。桑塔格想体验一切,品尝一切,去一切地方做一切事情。就连旅行,也被她视作一种素材的积累。
苏珊·桑塔格自己的房子可以说是她头脑里内容的具体化,里面充满着几乎挤满的品类令人吃惊繁多的各种物件,艺术复制品、照片,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书籍,无穷无尽的书籍。她兴趣的范围可以说是相当地广。所以她的儿子写道,说我认为母亲是不能测度的,无可比拟的。
在她的短篇小说《中国旅行计划》中,苏珊这样写道,二十年来,我答应自己死前要做三件事。哪三件事呢?一、爬马特洪恩山;二、学会演奏羽管键琴;第三,学中文。所以苏珊·桑塔格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她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的双重性。她既是高雅古典的,又是时尚前卫的。或者说,她是来自精英文化阵营的叛逆者。
如果我们去读她的文章,会发现她很渊博,旁征博引,论题广泛。从康德、尼采、莎士比亚一直到卢卡奇、卡夫卡、本雅明、艾略特、萨特、加缪等这些人,苏珊·桑塔格都有所涉猎,有所研究。而且她所关心的领域,从哲学、美学、文学、心理学到电影、美术、音乐、舞蹈、摄影和戏剧,几乎无所不包。所以大家在聊天的时候总是会说,苏珊·桑塔格曾经说过什么什么。
而且苏珊·桑塔格和很多人不同,她的广泛声誉有一半是来自她对政治的参与。比如她将911事件称作是对一个自称的世界超级强权的攻击,是特定的美国联盟及其行动所遭受到的后果。这样尖刻的评论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本杂志叫《新共和》就刊登文章说,拉登、萨达姆和桑塔格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呢?答案是他们都希望美国毁灭。所以可以想见苏珊·桑塔格是姿态非常强硬的公共知识分子。
在她四十三岁的时候,她被诊断患有乳腺癌,只有四分之一存活的可能。但是经过三年的强度化疗,医生宣布她被治愈了。这段经历引发了桑塔格对疾病与生命关系的探索。所以她写了一本书,叫作《疾病的隐喻》。
这是我读过的苏珊·桑塔格的第一本书,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那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在1978年出版。还有一本书,叫《艾滋病及其隐喻》,是在1989年出版的。所以苏珊总是踩在时代的脉搏上,去关注那些最为尖锐并且复杂的问题。
2004年的12月18号,桑塔格在纽约因为白血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媒体纷纷发表讣告和悼念文章,对她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赞誉,说她是“唯一的明星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英雄”和“最后的知识分子”等等。
BBC说苏珊·桑塔格是“美国先锋派的大祭司”。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苏珊·桑塔格看到这些赞美和评论,她愿意接受吗?
在她生前,曾经有一位朋友当面赞誉她,说桑塔格是美国最聪明的女人。她的反应是什么呢?桑塔格感到羞辱。她说,首先,这是如此冒犯和侮辱性的,这个词强烈地预设了你所做的事情不适合它所命名的那种类别,就是女人。其次这不是真的,因为从来不存在最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