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是什么
荐语
你将获得
主讲人
精彩选段
读完本文约需4分钟
以下为《美学是什么》音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我是祁林。我现在任职于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今天我给大家解读《美学是什么》。
可能大家会很好奇,我们为什么要学美学呢?美学没有任何功利的作用。我想我们之所以要学习美学,主要是因为一个原因,甚至是唯一的一个原因,就是超越日常生活。
艺术会让你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而这种陌生会让你有另外的感动,让你有新的认知和新的念想。所以什么叫喜欢?有一个公式,喜欢就是熟悉加意外,这个东西你知道,但同时它又让你不全知道,又给你相应的意外。
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觉得美学是我们每个人都要一生修炼的一门功课。因为读了美学之后,你看待生活的眼光会不一样。美学是一种高级的生活、生命的状态。
《美学是什么》它的作者是周宪教授,他是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创院院长,中国非常著名的一位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美学家。他在美学理论、艺术理论和文化研究理论方面有非常卓越的贡献。
周宪教授这本书开始就告诉我们,美其实是一个日常生活现象,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一种感性愉悦。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个话我们都非常熟悉。我们会说一朵花是美的,一栋建筑是美的,一个人是美的,但这些我们称之为美的东西的背后,有一个作为统一的抽象的美的观念和美的理念吗?
周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两个非常有趣的实验。
第一个是“人脸实验”。它是美国德州大学一位心理学教授朗洛瓦设计的。从80年代以来,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人是怎么判断美的呢?
后来他想到了一种做实验的办法。他收集了很多很多人的照片,然后把这些照片用一种特殊的电脑程序进行人脸的合成。直接说结论:当用于合成的人脸数量越多,最终合成的一张脸就越美。
比如说,用2张脸合成的最终的那一张人脸,就比用4张脸合成的人脸要丑。用16张脸合成的最终的那张人脸,比8张脸合成的就要漂亮。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它直接告诉我们美其实是平均的。
事实上我们用日常生活的常识,也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胖子和一个瘦人,如果他们平均一下,那肯定身材就更加中等,也就更加的标准。一个脸宽的人,跟一个脸窄的人中和一下,他的脸很可能就正好不宽不窄。
那么这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美是平均的呢?这样的一个结论,似乎又是反我们的常识的。
我们都知道,我们之所以认为一个东西美,恰恰是因为它是独特的、唯一的。我们很难看到美,恰恰是因为美的这种稀缺性。这个实验和我们的常识是不是相反,或者说它的这个结论是不是就错了呢?
第二个实验是他做了一个“婴儿实验”。我还是直接说结论,就是婴儿虽然没有受过任何教育,没有任何社会化的过程,但是婴儿就凭着他那双刚刚到达人世间的,那双非常纯洁的眼睛,立刻就能判断美丑。
实验说得也很好玩,美人接触婴儿,婴儿就会高兴,而丑的东西接触婴儿,婴儿就会害怕、不高兴。那是不是可以说我们人类对美的判断,是一个嵌在我们基因里的东西?
我想这本书在一开始提出了这样两个命题,事实上是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告诉我们理解美其实是很难的,别看我们每个人好像都能够判断什么是美。
说完了美的这种含混性,下面我想跟大家介绍一下美学。
在书中,周宪老师非常详细地介绍了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的过程。
美学的创立要追溯到18世纪中叶的德国,一位年轻而又名不见经传的哲学家鲍姆加通,写了一本题为《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的书。
在这本书里,鲍姆加通首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想法,那就是古典哲学有一个漏洞,或者说古典哲学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的感性。
在这之前,古典哲学只关心理性以及人的知性。所谓的知性,就是我们人的行为规范,也就是后来的伦理学,理性则是哲学和科学关心的事情。
而我们人类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我们的感觉,或者叫感性,这一大块内容,竟然没有学科来关心它。这是我们人类建构学科、建构知识的一个很大的漏洞,至少鲍姆加通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就创立了一个专门研究感性的学科,这就是美学。
鲍姆加通是这么给美学下定义的: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也就是说,美学要研究的是我们的感性怎么能做到最好。他提醒我们,如果要研究感性,艺术是一个最重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