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觉醒
荐语
你将获得
作者简介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中年觉醒》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讲书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今天我讲的这本书,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它叫作《中年觉醒》。
在这本书的策划阶段,我给它起了一个书名,叫《人生下半场》。结果书出来以后出版社没用它,原因是觉得“人生下半场”听起来有点消极,《中年觉醒》听着好像还挺积极的。这本书解决的问题就是,每一个人究竟怎么样才能够过好人生的下半场,完成人生的转型。如果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的职业生涯会走下坡路,如果我们永远抗拒自己的人生会有一个下半场的话,就可能会造成中年叛逆、中年危机,以至于到了老年,还是有一个无处安放的灵魂。
成功是一个成瘾品,它和抽烟,喝酒一样,是会成瘾的。一个人一味地追求成功,前提是他物化了他人和自己。什么叫物化呢?比如我们看待一个孩子,我们看不到这是一个可爱的人,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孩子语文排第几,数学排第几,体育排第几。我们看到的是分数,这叫作物化。你的朋友站在你面前,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你看不到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情感,你看到的是他住多大的房子,他有多少钱,他开什么车,这也叫作物化。
物化他人还不够,我们还会物化自己。物化自己有什么好处呢?这不是很痛苦吗?把自己物化有什么好处呢?只有物化了自己,才能排序。你不物化自己,就没法跟别人比较、排序,不排序就获得不了成就感。
作者建议我们,多去寻找为什么(why),而不是什么(what)。当我们在不断地寻找“什么”的时候,我们就会说,什么能让我高兴,什么能让我快乐,什么能让我觉得有荣誉……你发现你追求的都是具体的东西。如果询问“为什么”呢?我为什么要获得这个东西,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我为什么停不下来?……你就开始追寻意义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职业下行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快。作者一开始并不是学经济学的,他过去是吹圆号的。他儿时最大的目标,是希望成为专业的圆号乐手。所以他一直努力吹圆号,在乐队里从事乐手这份工作。结果他发现20岁以后,自己的水平在不断地下降,总是没法表现得像之前那么好。即使他不断努力,试图改进,进行学习,但是他始终觉得,他一次又一次的表演不够好。直到有一次,他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表演的时候,由于走神、沮丧,跌到乐池里去了,摔了一大跤。作者觉得差不多该结束乐手生涯了,虽然当时他才20多岁(勘误:作者后来又断断续续坚持了9年,到31岁才放弃圆号梦想)。于是,他悄悄地报了一个经济学的学位,开始远程学习大学课程。
实际上,绝大部分(从事高技能型职业)的人的职业下行,都是在30~50岁。职业运动员的职业下行会比较早,在20~27岁就开始了。而诺贝尔奖得主绝大多数的重大发现,都发生在人生的30岁左右。也就是说,虽然他们得奖是五六十岁以后的事,但是人生的重大发现是在30岁左右发现的。包括爱因斯坦、玻尔这些人,都是如此。
物理学家的事业巅峰年龄依然是50岁;化学家的巅峰年龄是46岁;药学家的巅峰年龄是45岁。过了巅峰年龄,研究人员的创新能力就会急剧下降。……作家步入事业下行通道的时间是40~55岁。金融专业人士做出最好业绩的时段是36~46岁。医生往往在30多岁时达到职业巅峰,此后,随着技术的推移,技能水平会下降。……在医疗事故中,65岁以上的医生其过失率比51岁以下的年轻医生高出了50%。
所以,年富力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最后一章,作者说转型没有你想的那么难。为什么对于很多人来讲转型很难?作者在书里提及转型难的原因是:“不能成功跨过过渡阶段的员工会经历持续的身份认同危机,他们放不下往日的自己,又无法拥抱新的、改变后的自己,认知和感情都被失落感耗尽。”就是我们习惯于做事,习惯于用一个指标评价自己,习惯于把自己物化。即使未来有很多种可能,你也不接受,你不愿意让自己成为一个那样的人,你非得要做现在这样的人,这就是转型时候最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