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你好





荐语
你将获得



作者简介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3分钟
以下为《我好,你好》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讲书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各位好,今天我们来讲一本心理学的书,叫作《我好,你好》,英文叫I'm OK—You're OK。这句话其实是人际沟通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如果你学过TA(人际沟通分析,全称是Transactional Analysis)的话,你就知道“我好—你好”是TA创造的一门语言。TA创造了一整套的语言,便于我们交流。
弗洛伊德认为,人分成自我、本我、超我。但是人们有时候很难分辨自我、本我、超我,所以在讨论的时候经常会造成大量的误读。人际沟通分析的方法就是在精神分析的基础之上,创造了一套大家更容易理解的语言体系。
【身体里的“父母”】
我们每个人体内有三个角色。自我、本我、超我不好界定,但这三个角色是容易被识别的。第一个角色叫作“父母”。我们每个人体内有一个“父母”,这个“父母”是在5岁以前,通过我们和我们的父母的互动过程,印在我们脑海中的。
5岁以前,我们听到我们的父母最常说的话是什么?是大量的规矩,比如“你不能这样”“你为什么要那样”“赶紧停下来”“这个绝对不可以”。所以当我们长大以后,我们的沟通中也经常会出现大量的忠告、规则、规范,比如“什么事不准做”“什么事必须怎么做”。这就是我们体内的“父母”。甚至有很多都是你不需要经过思考,就会直接反应出来的,比如对别人的教训,看不惯别人的行为。我在直播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屏幕上出现很多“父母”,他们的发言就是“父母”的发言。比如说“坐直一点”“女主播说话声太大,不讲礼貌”……一些人特别喜欢批评别人,这其实就是我们体内“父母”的部分。
【如何识别P A C】
关于如何识别P、A、C这三种角色,我觉得你们只要愿意都能识别,不需要详细地讲。一个人说话是“家长”(此处及下文中的“家长”指的是原书三种人格中的“父母”)的态度,你是能够看得出来的,通过他的表情、他的语气、他的不耐烦、他的指责,你就知道这是“家长”。这个人现在是个“小孩”,他的表现会是赌气、撂挑子、摔东西、生气、委屈、难过、好可怜。
我要说清楚,不是只有小孩才能做“小孩”。任何一个人,比如一个5岁的小孩,体内也有“成人”“父母”和“小孩”,一个80岁的老人,体内也很可能有“父母”“成人”和“小孩”,这是非常常见的。我们在家里跟老人家沟通的时候,经常发现老人家一生气,像个孩子一样,这就是他“儿童”的部分出来了。“成人”主导的时候,我们会建设性地提问、讨论、解决问题、协商。所以,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可以识别这三类角色的。
【当“儿童”控制夫妻一方时,婚姻很容易崩溃】
有一个人家里兄弟姐妹很多,有五六个小孩。妈妈发饼干的时候大家都去抢,一人一块,结果5岁(勘误:书中原文是4岁)的弟弟跑得慢,最后抢到了一块,但是饼干碎了一个角。于是他开始生气,然后啪的一下子把饼干摔碎,说“我的饼干全碎了”,然后就开始哭。这样的小孩我们可能都见过,就是“没有得到一个好的,我就不要了”。比如林黛玉,林黛玉说:“这花是单给我一个的,还是给所有人的?”“给所有人的。”“那就是挑剩的给我,对吗?”她就不要了。你看,这就是“小孩子”。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婚姻的隐喻。如果你的婚姻出现了问题,你会发现在婚姻中,你经常会出现破坏的欲望。比如有好多人在婚姻中说:“那就别过了,离婚吧。”然后开始砸东西。离婚就离婚,砸东西干吗呢?东西你还可以留着分呢。但是不行,就要砸东西,因为我的饼干全碎了。我的饼干虽然只掉了一个角,但是我认为我的饼干全碎了,我要把它全部砸坏,这就是“儿童”。所以当“儿童”控制其中一方的时候,婚姻特别容易崩溃。很多影视剧都在描写这个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