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书
我好,你好

我好,你好

主讲人:樊登
4.9
2025.03.22上新

荐语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存在三种角色:“父母”“成人”“儿童”。当你因为孩子不会做作业而生气,因为屋子太乱而对另一半发脾气时,可能是你内心的“父母”在操控你;在职场面对领导的批评,你内心的委屈和不服气,可能是“儿童”人格在作祟。理解这些,能让你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和他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我好,你好》不仅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更是一本实用的生活指南。它能帮助你在生活和工作中建立起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让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更加游刃有余,收获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你将获得

了解人际沟通分析理论的精髓
展示自我理解和自我改变的过程
提高处理与自我、他人关系的能力

作者简介

[美] 托马斯·A.哈里斯
精神病医生
毕业于天普大学医学院,曾任美国海军精神医学部主席。从事指导儿童辅导医疗中心、精神医院、青少年矫治机构以及最高安全级别监狱的工作。师从TA(人际沟通分析)理论缔造者艾瑞克·伯恩博士。

精彩选段

大脑的功能犹如一部高保真录音机,磁带上记录的是个体出生以来,甚至是出生之前的所有经验。
..........
第9页
人们常说,责怪你本性中的不足无法改变你的缺点。因此,“我就是这样”毫无帮助,“我能改变”才真正有意义。
..........
第100页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帮助父母。如果父母不喜欢孩子做的事,那么需要改变的就不仅仅只有孩子。
..........
第131页
注:上述页码为句子在实体书中所在的页码。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共计241小时的精心打磨
刘程程
责编
王丽婷
校对
邵慧平
审核
钱赵力
终审
张玥
审读
陈凤
设计指导
下载APP查看完整版思维导图
读完本文约需3分钟

以下为《我好,你好》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讲书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各位好,今天我们来讲一本心理学的书,叫作《我好,你好》,英文叫I'm OK—You're OK。这句话其实是人际沟通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如果你学过TA(人际沟通分析,全称是Transactional Analysis)的话,你就知道“我好—你好”是TA创造的一门语言。TA创造了一整套的语言,便于我们交流。

弗洛伊德认为,人分成自我、本我、超我。但是人们有时候很难分辨自我、本我、超我,所以在讨论的时候经常会造成大量的误读。人际沟通分析的方法就是在精神分析的基础之上,创造了一套大家更容易理解的语言体系。

【身体里的“父母”】

我们每个人体内有三个角色。自我、本我、超我不好界定,但这三个角色是容易被识别的。第一个角色叫作“父母”。我们每个人体内有一个“父母”,这个“父母”是在5岁以前,通过我们和我们的父母的互动过程,印在我们脑海中的。

5岁以前,我们听到我们的父母最常说的话是什么?是大量的规矩,比如“你不能这样”“你为什么要那样”“赶紧停下来”“这个绝对不可以”。所以当我们长大以后,我们的沟通中也经常会出现大量的忠告、规则、规范,比如“什么事不准做”“什么事必须怎么做”。这就是我们体内的“父母”。甚至有很多都是你不需要经过思考,就会直接反应出来的,比如对别人的教训,看不惯别人的行为。我在直播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屏幕上出现很多“父母”,他们的发言就是“父母”的发言。比如说“坐直一点”“女主播说话声太大,不讲礼貌”……一些人特别喜欢批评别人,这其实就是我们体内“父母”的部分。

【如何识别P A C】

关于如何识别P、A、C这三种角色,我觉得你们只要愿意都能识别,不需要详细地讲。一个人说话是“家长”(此处及下文中的“家长”指的是原书三种人格中的“父母”)的态度,你是能够看得出来的,通过他的表情、他的语气、他的不耐烦、他的指责,你就知道这是“家长”。这个人现在是个“小孩”,他的表现会是赌气、撂挑子、摔东西、生气、委屈、难过、好可怜。

我要说清楚,不是只有小孩才能做“小孩”。任何一个人,比如一个5岁的小孩,体内也有“成人”“父母”和“小孩”,一个80岁的老人,体内也很可能有“父母”“成人”和“小孩”,这是非常常见的。我们在家里跟老人家沟通的时候,经常发现老人家一生气,像个孩子一样,这就是他“儿童”的部分出来了。“成人”主导的时候,我们会建设性地提问、讨论、解决问题、协商。所以,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可以识别这三类角色的。

【当“儿童”控制夫妻一方时,婚姻很容易崩溃】

有一个人家里兄弟姐妹很多,有五六个小孩。妈妈发饼干的时候大家都去抢,一人一块,结果5岁(勘误:书中原文是4岁)的弟弟跑得慢,最后抢到了一块,但是饼干碎了一个角。于是他开始生气,然后啪的一下子把饼干摔碎,说“我的饼干全碎了”,然后就开始哭。这样的小孩我们可能都见过,就是“没有得到一个好的,我就不要了”。比如林黛玉,林黛玉说:“这花是单给我一个的,还是给所有人的?”“给所有人的。”“那就是挑剩的给我,对吗?”她就不要了。你看,这就是“小孩子”。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婚姻的隐喻。如果你的婚姻出现了问题,你会发现在婚姻中,你经常会出现破坏的欲望。比如有好多人在婚姻中说:“那就别过了,离婚吧。”然后开始砸东西。离婚就离婚,砸东西干吗呢?东西你还可以留着分呢。但是不行,就要砸东西,因为我的饼干全碎了。我的饼干虽然只掉了一个角,但是我认为我的饼干全碎了,我要把它全部砸坏,这就是“儿童”。所以当“儿童”控制其中一方的时候,婚姻特别容易崩溃。很多影视剧都在描写这个过程。

下载APP查看完整版解读文稿
喜欢这本书的人也在听
当良知沉睡381

当良知沉睡

认出身边的恶魔,远离背叛与伤害,是爱自己的第一步
播放量1095.86万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400031449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

深度幸福就是活在此时此刻
播放量1087.20万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19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避开育儿误区,建立亲密、健康的亲子关系
播放量4560.07万
非暴力沟通331

非暴力沟通

高情商聊天术,助你生活事业如鱼得水
播放量10510.23万
陪孩子终身成长200000120

陪孩子终身成长

如何成为孩子的“神助攻”
播放量3710.57万
选择帆书的理由
关于帆书
帆书是一个提供书籍精华解读的平台。
优势
实力
10年讲书历史,6500万书友信赖
省时
45分钟听懂一本好书
专业
各领域权威人士担任讲书人
丰富
超800本好书,覆盖心灵成长、亲子家庭、人文历史、职场生活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