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上)
荐语
你将获得
作者简介
精彩选段
读完本文约需8分钟
以下为《中国哲学简史》(上)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读书APP的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冯友兰教授在学界一直都充满着争议,在我们讲过的书籍当中,包括蔡仁厚先生和梁淑敏先生,都对他的很多观点提出了异议。甚至有人还评价说,这个人做人的风格也有问题,他站错队等等的问题。但是在我们看来,我觉得这都属于神仙打架,就是人家争的那种细节上的差别,在咱们普通人看来已经几乎很难看出差别。而且遵循着孔夫子所说的,叫“不因人废言,也不因言废人”的原则,我今天要向大家推荐这本非常重要的书,叫《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教授,最有名的当然是他的《中国哲学史》了。那个太厚了,而且读起来非常的费劲。然后这个《中国哲学简史》是他当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给美国人上课的时候,用英文讲述的这个课程,然后写成的一本讲稿。所以要让美国人能够听得懂中国的这个哲学历史,那其实也就比较适合咱们现在的中国人来听了。
把这本书整个读完以后,我会觉得我对于中国哲学的脉络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了解,所以是很有收获的。基本上就是诸子百家是开场,这是非常重头的一个重头戏。然后一直到明清,到近代。一次可能讲不完,所以我们打算把这本薄薄的小书分成两讲来讲。
第一讲我们专门针对诸子百家,然后接下来从董仲舒一直讲到王阳明。首先说什么是哲学?冯友兰教授说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就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有时间出来对自己的人生整个做一个系统的反思,他就是在思考着一个哲学问题。那么宗教和哲学是什么关系?他说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这是我对宗教的认识。
中国人基本上不太依赖于宗教,中国人更多的依赖的是伦理。你看我们中国古代的人过年祭拜的时候,祭的是祖先。所以如果你敬鬼神,其实孔子讲叫“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你要祭的是你们家里的这些鬼神,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中国人就没有把神职人员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那西方就不一样,西方的神职人员在社区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什么呢?这里边有一个最简单的概括,冯友兰教授说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如果正确理解的话,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入世的,也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有一位哲学家在谈到宋朝道学时候说,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是中国哲学努力的方向,由于有这样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
按照中国的传统,圣人应该具有内圣外旺的品格。像柏拉图所主张的哲学加国王理论,柏拉图认为在一个理想国里,哲学家应该当国王,而国王也应该是一个哲学家。所以中国哲学家,这是金岳霖教授的观点,说在中国,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因为他把伦理、政治、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起了。
所以中国哲学有几个特点,第一个就是中国的哲学基本上都和政治有关,内圣外旺。就是当你能够内部对自己首先超凡入圣以后,你一定要去兼济天下,你一定要用它用来治国平天下。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就是知识和品德不分开。就是一个人的做学问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好人,是成为一个品德更加高尚的人,而不是把名相分得特别的开,然后让知识和品德成为两件事。第三个特点就是表述简洁。这个就像中国画一样,叫言有意而意无穷。或者中国的诗句,那么简简单单的几十个字就能够把一副特别有想象空间的画画出来。所以冯友兰教授交代这几点,是希望西方学哲学的人,包括我们现代学哲学的人,能够理解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调。
那么中国哲学的源头就是诸子了,这个诸子是怎么来的呢?大家知道司马迁的爸爸叫司马谈,司马谈把之前的这些各个学派做了一个分类。他一共分了六派,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 法家和道家。司马谈的这六派到了刘歆,刘歆在《七略》当中又加入了四个门派,后来被班固收在了《汉书·艺文志》当中。又加了四个什么呢?叫作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这个小说家跟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写小说的人可是两回事儿。这个小说家我还专门查了一下,是那些专门记录道听途说的那些事情,然后给上级汇报的那些人。过去的国王、皇帝可能需要收集民间的各种说法,所以有这么一派人,这一派后来就慢慢消失了。
基本上这九流十派都是来自于不同的职业,就是他都能够和我们过去的一个一个的职业相对应。比如说这里边简单地总结了一下,根据冯友兰教授套用刘歆的说法,他这样归纳的。他说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就像孔子这样的人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游侠之士,豪客。道家之流盖出于隐者,在山里边住着的。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喜欢辩论。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就是那些研究阴阳画符的那些人。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所以基本上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慢慢地演化出来什么样的一个信奉的流派。
那么一个一个来介绍,首先说孔子。在这个地方我觉得我们不需要展开讲了,如果想对孔子有更深入地了解,就请听我们讲《梁漱溟先生讲孔孟》。《梁漱溟先生讲孔孟》这本书里边把孔子概括成了十四个字,这十四个主题明显地反映出了孔子究竟为我们这个国家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春秋整个的结尾最重大的收获,其实就是有了孔子。
孔子曾经夸奖过管仲,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就是如果没有管仲这个人的话,我们这些人头发都披散着,然后衣服都朝左边开着襟,就是野蛮人。在这里边我们要说一句称颂孔子的话,我套用的,叫微孔子,吾国分崩离析矣。就是如果没有孔子的话,我们这个国家就不是今天的这么一个大国,就有可能会分割成一个一个的小国家了。因为孔子实现了文化的大一统。所以关于他讲的仁、义、忠、恕、正名、知天命等等,这些在我们所讲过的关于《论语》的书当中都能够听得到,所以我们在这儿就不多讲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说,墨子的出现在历史上很有意思。他是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墨家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实际上是完全可以进行军事行动。墨家的这种组织的首领称为巨子,就是大师,对本团体的成员操有生杀大权。墨子就是他们这个团队的第一位巨子。他至少曾经有一次为宋国遭受楚国入侵的威胁而组织防御。
这个大家都知道,楚国把宋国已经围了,然后墨子一个人跑去见楚国的这个工程的主要的指挥官或者工程师叫公输班。公输班有人说就是鲁班。然后两个人就开始推演,说你打算怎么攻?好,墨子说我这样防。那你这样攻,那我这样防。公输班说的每一种进攻的方式,墨子都有一个防备的方法。然后这时候公输班冷冷地说了一句,说我有一个办法可以攻进去,但是我不说。然后墨子笑了一下说,我知道你要用的是什么办法,但是我也不说。然后墨子去跟楚王说,你看,他的意思就是把我杀了就行。他把我一杀,那不是就能攻进去了吗?但实际上我来之前跟我的弟子们已经把这些东西全部都布置清楚。所以你即便是今天杀了我,你攻进去,一样全部都做好了准备,所以没用。
后来楚王撤兵,所以墨子我们经常讲他叫摩顶放踵。一天到晚热心公益事业,到处跑,跟人家讲兼爱,非攻,不要打架。但墨子的成名是靠他反对儒家来的,为什么呢?他说儒者有四个特别讨厌的事儿,第一个就是儒者不相信天地鬼神,结果导致天鬼不悦。就是孔子是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就是凡是你问孔子说一个人死了怎么办?他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所以孔子从来不说这个鬼神的事儿。不信鬼神那会导致天鬼不悦。
第二个是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还要守丧三年,浪费了民众大量的财富精力。所以墨家说太浪费了,干嘛花那么多钱在这种繁文缛节上?第三个是儒家叫盛为声乐,以淫愚民。就是只有少数的贵族能够享受这种音乐的这种奢侈的享受,也是导致社会浪费,然后分化。第四个就是儒家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孔子不是讲过吗,说不信命,无以为君子。我有天命。
但其实你发现这里边挺矛盾的,就是这边表面的矛盾是什么呢?就是墨子他说我要信鬼神,按理说信鬼神的人,你才应该更多地去搞葬礼,更多地去祭拜。你儒家不是不信吗?不信怎么变成了反倒去做这个繁文缛节的这种祭拜呢?很有意思。
事实上就是丧葬祭祀在古代受到重视,起初是源于对古神的信仰。但儒家重视丧葬礼仪不是由于信奉鬼神,而是由于重视去世的祖先。可以说儒家重视礼仪是一种诗情,而不是出自于宗教,所以这种看起来表面矛盾的地方并不矛盾。
墨子的观点其实也没有自相矛盾。他论证鬼神的存在是为他的兼爱理论做主张的,而不是对超自然有什么特别的兴趣。所以在《明鬼下》这一篇里边,墨子认为世上所以混乱是源于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就是大家如果都能够信鬼神的话,这个世界会好管很多。所以墨子他们这个理论是建立在对于鬼神的信奉之上。
那么他有这么几条最主要的观点,第一个就是兼爱。他认为不分高低,互助友爱。有点像现在的帮会组织,就是一旦加入到这个组织当中以后,我们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个很明显你能听出来,这是来自于底层人民的呼声。所以墨子和孔子之间的区别就是孔子他们是有点贵族背景,有点贵族血统,有点知识分子的这些人。而墨子代表着吃苦的这些劳苦大众,这些劳苦大众们就希望说我们简单点,我们信鬼就好。只要你相信有鬼神,我们就能够互相兼爱。人无等差,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互相帮助的帮会。
第二个就是天志,明鬼。就是他认为一切东西要听老天,要举头三尺有神明。有敬畏,你才能够有规矩。还有一个就是非攻,他反对暴力,但是他反对暴力的方法是通过国家的暴力来实现。这个一点都不矛盾,大家如果听过我们讲《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的时候,你就知道人类的暴力行为大幅下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出现。当国家这个巨大的暴力集团出现了以后,你发现没有人敢再有大量的暴力的。因为过去是你不杀我,我就杀你,这个宗族之间的杀害或者是部落之间的杀害是更加严重的。有了国家的这个大暴力集团以后,其实暴力的水平是大幅下降。这是墨子,我们大家记住兼爱、非攻、天志、明鬼这些词,他是第一个反对儒家的人。
接下来道家的第一阶段是杨朱。这个很奇怪,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会知道杨朱跟孟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而这个道家的第一位应该是老子,老子是比孔子年纪还要大的人。那据说孔子还去见过老子好几次,向老子求教。但为什么冯友兰教授会把杨朱列为道家的第一阶段呢?实际上也不奇怪。就是冯友兰教授认为《老子》这本书压根就是后边的人写的,而为什么呢?因为在《老子》和《庄子》的这些书里边都出现了大量的杨朱思想。就是杨朱的核心思想是被保留在了《老子》和《庄子》东西里边的。所以他认为根据这个来梳理,尽管杨朱是跟孟子同一时代的,但这个可能才是道家的第一阶段。然后后边才慢慢有了后人托老子之名,托庄子之名所写的《老子》和《庄子》这样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