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说《孟子》
荐语
你将获得
作者简介
精彩选段
读完本文约需7分钟
以下为《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说<孟子>》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读书APP的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终于要硬着头皮讲《孟子》了,中国古人读《四书》是有一个顺序,他一定是先读《大学》,因为读《大学》可以让一个孩子立志于学,然后接下来就读《孟子》,读《孟子》可以让一个人养成浩然之气。
我昨天在准备完了《孟子》这本书的讲稿以后,我开车在来演播现场的路上,我一路上坐在车里,我都觉得自己特别充沛着浩然之气。所以特别有冲动想把这本书非常完美的呈现给大家。因为在我认真地研究了孟子以后,我越来越喜欢这个人。这个人真的太有意思了,他跟孔子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他在历史上的形象跟孔子的差别非常大。我们过去人经常讲孔孟之道,以为他们俩应该都差不多,实际上是完全个性鲜明的两个人。
所以,养成了浩然之气之后来读《论语》,读《论语》让你学会怎么样洒扫应对,怎么样在生活当中每一件事情上来修炼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格。最后再读《中庸》,读《中庸》就是形而上的部分,是把整个儒家提升到了一个哲学层面的东西。这是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教授孩子读书的一个基本的顺序。
我们乱了,我们是先讲了很多《孔子》,现在反过头来学《孟子》,这个也有道理,我们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的,这两个人大概差了有100来年。据说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所以你看差了好几辈。
孟子那个时候他有一句话自己说的,叫春秋无义战。这什么意思呢?春秋的时候打仗是诸侯和诸侯之间不断地打,孟子认为什么叫义战?以上争下这是对的,就一个国家你诸侯不听话,周王来打你,这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如果变成了诸侯之间互相打,都是为了争夺疆土,为了逐利,所以这叫春秋无义战。他说五霸者是尧舜禹的之罪人。以前我们说尧舜禹这些圣人们传到春秋五霸,说五霸者是他们的罪人,因为这些人已经不守规矩了。
但是说现在的这些诸侯是五霸的罪人,在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的国君是比春秋时候那五霸更糟糕的人,为什么呢?大家听我们讲过《春秋》这本书,你就知道说春秋结束于三家分晋、田氏篡齐。田氏篡齐、三家分晋,这两个事是同样性质的事情,就是家臣篡夺了王位,家臣替代了诸侯。所以打到最后乱成一锅粥了。各个国家的家臣都可以自立为王,然后割据,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的这个格局。所以孟子那时候是真的乱糟糟的。
他跟孔子所处的时代不一样,孔子那个时候的学术也没有孟子的时候那么多。孔子需要对付的人很少,你看孔子所有的那些里边的表述,有学问的人不多。主要就是他,连抓了一个动物不认识,大家都跑来问孔子,说孔子你看这是什么东西?所以孔子永远都是一副特别从容的样子,永远都是端端正正的。然后见这个人跟他讲讲道理,见那个讲讲道理,没人敢跟孔子辩论,很少。
孟子不一样,孟子天天跟人吵架。原因也是因为当时的学术氛围,当时天下功利主义盛行,大量的人都在研究功利主义,天下不归杨朱,便归于墨翟。所以孟子说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下去的话,儒家圣人的这个学说就没有人继承了。说余岂好辩哉,余亦不得已也,说我实在是没办法,这事是被逼迫的。
所以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如果没有孟子在100年以后的崛起和中兴,儒家可能真的就被淹没在历史长河当中。我们到今天也不会知道孔子是一个圣人,所以《孟子》的重要性就在这体现出来。
为了讲这本书,实际上我是准备了三本书的。一开始有人让我讲南怀瑾先生的书,我也很喜欢南先生的书,我就把这本书拿来看。整本书翻完了以后,我发现只讲的第一章,所谓孟子旁通其实是梁惠王这一个章句的旁通,所以不过瘾。另外一本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梁漱溟先生讲孔孟》,这里我把《孟子》的框架也翻出来看了看,也获得了很多灵感,但是最终我们要认真介绍的是这本书,《王蒙说<孟子>》。
王蒙先生成名特别早,他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写了他的成名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他到了晚年以后潜心地研究孔孟之道,写了关于孔子的书、关于孟子的书、关于老子的书、庄子的书,一套齐了。我发现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就在于他不厌其烦地逐字逐句的解释,把孟子所有的事讲得特别清楚。所以我们是以这本书为核心参考来讲的。
《孟子》那么长,怎么能够浓缩出来讲明白呢?我就发现其实这个书也是可以瘦身的。因为重复的部分很多,孟子跟每一个国王在讲他的施政纲领的时候,其实都差不多。这老头特倔,基本上不改变,我就只需要把他的施政纲领作为一章跟大家分享一下。里边还有一大部分是好多特别奇奇怪怪的人都跑来问孟子,说你看那个人怎么样?古代的时候,那个人怎么样?讲各种各样的评价,在评价古人上面花费了特别多的笔墨,我把这部分也删掉了。
为什么呢?因为评价古人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其实也是孟子的价值观,我们就把他的价值观罗列出来就好了。所以我讲的是一个瘦过身版的《孟子》核心精髓。我们基本上分成这么几块:第一块是治国方略,就是《孟子》所提供的简要。第二块是这个性善论,因为《孟子》性善论是基础。接下来《孟子》跟《孔子》有一个区别在于修养功夫。《孟子》给了很多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样的修养功夫的注解。还有孟子的辩论能力以及他的一些生活态度,我们就这几个板块来展开。
首先说第一章,大家都知道《孟子》的第一句话,“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这是很多人都知道,这就是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其实是魏惠王,三家分晋了以后,他们是魏国。因为国都建立在梁这个地方,所以都把他叫梁惠王,实际上不是梁国,是魏国。魏国的人还在做什么梦呢?他们过去是晋国,晋国很强大,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很厉害,因为晋文公是称霸的。但是到三家分晋了以后就觉得没有那么强大了,梁惠王还经常跟别人打仗老输。
所以他一见到孟子就问,老头,叟老头,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于吾国乎。这句话一讲完,你发现如果是好莱坞电影的话,就可以从这儿开场。孟子的回击立刻就把他的性格就显示出来了。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熟悉孔子的人知道,孔子跟王说话绝对不敢这样,为什么呢?孔子有职务,孔子是人家的员工,孟子不是王的员工,孟子是王请来的幕僚。那个时候这些有知识的人全都在各处当幕僚。
所以孟子一看这人这么不客气,上来就把我叫老头。孟子也很生气,说你干嘛张嘴闭嘴的就说利,如果大家都说利的话,你说你要利。这个大夫说他也何以利吾家?对我们家有什么好处?底下的人说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一个国家,如果从上到下所有的人全都冲着利益来,这个国家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这是跟梁惠王见面就不愉快。
后来梁惠王又在见孟子于沼上,这些都是特别有意思故事。沼上就是它一个花园,在私家花园里边见面了,梁惠王对孟子没有那么客气,说你这个贤者也会喜欢这种地吗?就是一个休闲娱乐场所,说你怎么也喜欢这地呢?孟子说这为什么不能来呢?如果你喜欢这样的一个地方,你应该与民共治。
孟子的核心思想就是每一个人只要你有善端,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把它扩大,只要把它扩到能够想到老百姓,能够独乐乐,与人乐乐熟了,这是孟子讲的一个名言。说你自己喜欢音乐,你听起来觉得很好,你为什么不跟别人一块儿共享呢?
这里边有一个成语叫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有一天特别委屈,孟子讲他说我觉得我这人还行,我对我的国民算够好的了。说河内出现了凶灾,我就把他们移到河东,河东出现了凶灾我就把他们移到河内,我比邻国的人强多了,为什么我的国民没有增加,还有好多人都跑掉了?我都不明白。
孟子说你既然那么喜欢打仗,我就跟你拿打仗来做一个比喻,说一打仗起来,大家转身就跑,有些人跑了五十步,有些人跑了一百步。那个五十步的人扭头就笑那个跑了一百步的,说你们真胆小,你们都跑那么远,真是,你说这个可以笑吗?王说这有什么好笑的?都是跑,这不都跑了吗?
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如果你真的知道这个,你就别期望你的人能够比别的国家更多了,为什么?虽然你觉得你做的不错,但问题是你根本就没有做到。你也是个坏国王,你只不过坏的没有他那么坏而已。这叫五十步笑百步,所以大家现在知道这个出处了。
孟子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呢?这一段一定要念,让大家知道孟子这一辈子努力的方向就是要实现这么一件事。我用现代话讲,他说一家人有五亩地的园子种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鸡、狗、猪之类的家畜也要及时安排养育繁殖,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也就吃得上肉食了。
想想古代真不容易,种上一百亩地,不耽误农时,按时稼穑,一家数口也就没有吃不饱的困难了。办好学堂,发挥好、灌输好孝亲与弟兄的这种道理,道路上就不会有白发人背负或者头顶着重物辛苦地搬运了。七十岁以上的人穿绸缎吃肉,一般老百姓都能温饱,亡者之夜还能不成功?这样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狗、猪吃掉了人的食物,却不加核查干预。大陆上有饿殍也没有救济,死了人说这是年成不好,不是君王的行政造成的。这就和用兵器杀了人说不是我杀人,是兵器杀人是一样的。如果君王从来不将灾荒的责任推到年成上,老百姓自然归附而来。
孟子的这个理想,就是我们照顾到每个家里边可丁可卯的算好,多大面积、多少棵桑树、多少肉,这样保证他们都能够吃得好。一个国王绝对不应该把老百姓日子过得不好归咎于自然灾害,而是你自己压根就没做到,这就是孟子的理想。
很明显跟梁惠王是谈不下去的,梁惠王死了,他儿子梁襄王上台。梁襄王上台以后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典故,这可能是第一天跟孟子见面。孟子去了,一回来就跟周围的人说了一句话,说今天这个家伙见了他,望之不似人君。这个话骂人骂的是很厉害。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就是他突然之间就问我一个问题,说天下什么时候能够定下来?孟子说,定于一。定于一,统一了,定于一。梁襄王说,孰能一之?谁能够统一天下?孟子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不爱杀人的人能够一之,也就是梁襄王他们这样的人就认为,一个王只有杀人能力特别强,天下的人才愿意归附他。所以如果一个人不是杀人,那天下的人谁能跟着他干呢?这时候孟子说,天下莫不与也。说所有的人都会愿意跟着他一块干。他拿禾苗做对比,你对禾苗越好,禾苗长得就越越壮。
所以孟子在这儿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预言,说天下会定于一。但是很遗憾的,就是最后天下定下来的是秦朝。秦朝是杀人杀得最厉害的一个,就等于被最能杀人的人把天下定了。
但是也有人替孟子辩解说,你看秦朝定了没定多少年,秦朝坐不稳,定了以后,这叫二世而亡,马上就传到汉。汉朝上来以后,文景之治什么的,确实是不是杀人。这一下子就有人说,孟子说的是对的。所以他跟梁惠王、跟梁襄王都谈得不愉快。
接下来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王登场了,叫齐宣王。这个人孟子跟他关系看上去还不错。有一天,孟子问齐宣王,说我听说一事,听说什么事呢?说有一天,有一个人牵着一头祭祀的牛从你的宫殿底下走过。然后那个牛一边哀嚎、一边哭,然后你看到了以后,就说别杀了,太可怜了,别杀了。别杀了,那些人问,是不是不祭祀了呢?说那也不行,要不然拿羊换,换一头羊去祭祀。然后这个王说,是有这么回事,我那天是遇到这事。孟子说这特好。
为什么呢?说你看这个事,老百姓怎么传的?老百姓传得是王特别抠门,王舍不得牛,因为牛贵,王就用羊,羊便宜。王说,我就算再穷,我也不至于一头牛舍不得。孟子说,我相信,我完全理解。这说明什么?说明你有好善之心。你见其生,不忍见其死。你看它这么可怜,你有好善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