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荐语
你将获得
主讲人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 6 分钟
以下为《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音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徐英瑾。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的这本书的题目叫《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作者是陈来教授。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哲学家,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做到了真正的三不朽:
按照中国古人对于知识分子的要求,这三不朽就是指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就是你要成为有德行的人;
立功就要成为一个对君王有所贡献的人,对黎民百姓有所贡献的人。
立言就是指要著书立说。
那么解读王阳明的这个书非常多,为什么要从陈来先生写的这本书来入手?这道理也非常简单,因为陈来先生的这本书有很多特色。
第一个特色是,陈来先生他是冯友兰先生的弟子。冯友兰先生他是一个可以用熟练的英语来撰写中国哲学史的学贯中西的学者,所以陈来先生的这本书里面引用了很多西方哲学的资源,并以此对王阳明的哲学进行了重新疏解,让人读来耳目一新。
第二,陈来先生又是朱熹哲学专家,所以在“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相互比较之中,他往往可以给出一种相对理性、中立、客观的观点,让我们看到一个比较丰满、全方位的王阳明形象,不仅仅是片面地说王阳明好,而没有看到他的哲学中可能有一些疏漏之处。这也就是我建议大家可以从陈来先生这本书来解读王阳明哲学的道理。
《有无之境》这本书比较厚,如果拿在手里会有点小分量。四百多页的书,应该怎么读?
我认为要读王阳明,初学者要抓住“四句教”。什么叫四句教呢?就是王阳明晚年的时候,对他的哲学进行了概括,概括以后就是这四句话。我们要从这四句话中,抓住王阳明哲学的方方面面: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所使用这些词,在古典文献里面都有来源。比如《大学》里面就有一句名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这句话里面,我们就看到了一些经常听到的词:要“修身”,要“齐家”,要“治国”,要“平天下”。但是要做到这些事,首先要干吗?要正心诚意,那么要正心诚意之前,我们首先要做到什么?要做到格物致知。
这些词在中国古典文献里面,是反复出现的。既然古典文献都有这些词了,那以后的哲学家的工作空间在哪里?
就是比大小。
比大小也就是说,在王阳明的哲学里,他在这些词里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一个“心”,把“格物致知”看成是“心”的一个外延。但反过来,如果是在朱熹的哲学里面,他有可能会把“格物致知”放到一个更高的位置。
因此,不同哲学家对于古典文献的不同解读,就开出了不同的哲学面向。
实际上,王阳明所说的四句教就是《大学》这段文字里面的一些重要哲学概念的重组。在这个重组里,他显然是把“正心诚意”抬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所以“心”词在这里就成了一个高频词,而“格物致知”的地位就成为了一个衍生性的。
格物致知出现在四句教的最后,我们可以在讨论这四句教之前,把这四句教之间的逻辑关系先总体上理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