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
荐语
你将获得
主讲人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中国大历史》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大家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于赓哲。今天要为您解读的这本书,是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那么今天要介绍的这个《中国大历史》,应该看得出来,是黄仁宇的一个通史之作,他要通过这本书表述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首先,大历史,也就是说通贯性的历史,他要在这个过程当中,以时间为轴来介绍中国的历史。黄仁宇这本书虽然是以时间为轴来讲中国大历史的,但是特别有意思,开头它并不是直接从那些君主的角度入手的,而是从中国的地理、气候、土壤这个角度入手的,在他看来,这恐怕是左右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些根本性的要素。
而且他要探讨一个话题,就是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数目字管理,以及没有数目字管理之后,带来的后果是什么?资本主义在中国为什么不能真正地生根发芽?黄仁宇的书当中反复强调一个词,就是数目字管理,又叫数字化管理,这个内涵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我们稍后就会讲这个词。
我们要知道,黄仁宇是旅美的华人学者,他在美国拿博士学位,靠的是论文《明代的漕运》,他就是做经济史起家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有很多经济学的观点渗透其中。他写这个大历史,他不是按照我们原先的那种王朝兴替、帝王将相的逻辑,他是从经济基础入手,来分析整个历史。非常有意思,令我这个专门搞政治史、社会史的人,听起来也是觉得耳目一新。
一、地理气候与中国古代集权社会的形成
01 地理因素
那么,第一篇就是关于西安与黄土地带。他认为,黄土对于黄河流域和中国历史的构成,尤其是南北结构问题,有决定性的影响。黄土应该称得上是我们中华文明孕育的一个摇篮,而且是我们的一种小幸运。为什么说是小幸运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原始社会那种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之下,中华文明能够孕育出来,黄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它有个特点,怎么呢?它土质疏松,然后还有一点,土地肥沃。又疏松又肥沃的土壤,很适合原始的农业。你要知道,那个年代没有金属工具,手里边都拿的什么木器、骨器,就这些农具,那么你还要进行有效的耕作。这种情况之下,又肥沃又疏松的土壤,也就是黄土,最合适。因此,中国的农业最早发达起来就是黄河中游,今天的陕西的关中、山西的南部、河南的中部和西部这一带,就是整个中华文明孕育、成长、壮大的一个核心的三角形地带。
黄仁宇还提出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他说:
一个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又有威望动员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
换句话说,古代中国为什么是个威权社会?中国为什么自古以来民众特别崇尚中央集权?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面前,中央集权能够给大家一种集体的安全。
02 气候因素
他还从季风这个角度,来分析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他说:
中国是个水旱灾害特别多的国家,两千年历史上,不完全统计,大小水灾1621次,大小旱灾1392次。
好家伙,你算一算,两千年历史上水旱灾加起来不完全统计就三千多次,咱还不要说有什么地震、蝗灾、瘟疫对吧?而且他说,诸侯国之所以争霸,是因为国家疆域大了,有助于抗灾和赈灾能力的增强。
我这里顺便插一句话,那意思就是“东边不亮西边亮”。为什么诸侯国都急于扩大地盘?国家越大,抗灾害能力越强,“东边不亮西边亮”,我实在不行的话,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我可以把异地的资源搬到本地来赈灾。所以这种情况之下他说,兼并战争、统一战争有内在的原因,也会获得民众的支持。
他把这个气候问题阐发得非常明确,不仅说了气候造成的水旱灾害与大一统之间的关系,而且他还提到了一个话题,就是什么呢?就是气候影响生产模式,导致游牧民族经常入侵中原,中原以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来对抗入侵。他从这个角度,解释了中央集权的另一个必要性,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了游牧民族的侵略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游牧民族的经济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它过于单一化,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它就是个游牧经济。当然,有些游牧部落也试图发展农业,不是说没有,你比如说唐代的突厥,也曾经向内地求铁器、种子等这些东西,也试图发展农业。但是问题就在于,农业不是说你想发展就能发展的。原因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