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荐语
你将获得
作者简介
精彩选段
你好吗,我是李蕾。
先讲一件小事。1992年的春节后,一个叫余华的男人在北京,平房只有八平米大,他在这里写作。这一年的秋天他到了上海华东师大招待所的一个房间里修改他的作品,然后定稿。就在这一年,《收获》刊登出了余华的这部小说,叫作《活着》。
1993年,小说正式出版。迄今为止,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在《活着》里看到人们是怎样活着的,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本书。
余华的《活着》在有一版的出版前言里,余华老师说,我在《活着》里写下了一个名叫福贵的人,现在当我回想这个福贵时,时常觉得他不是一个小说里的人物,而是我生活中曾经出现过的一位朋友。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如果余华老师就坐在你的对面,你可以向他提一个问题,你会问他什么呢?会不会想要知道,这本书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活着》?对,他已经被问过好多次。他说活着在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那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余华老师的金句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就是福贵的故事。
在《活着》里,福贵经历了很多的苦难,如果从一个读者的角度,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
可是让福贵自己来讲,讲讲自己的故事,讲讲自己的一生,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和那些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活着。
那么活着和生活,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们在2022年来讲这本书《活着》,还很有意思,因为它从首发到现在正好三十年,据说销量已经超过了两千万,作者余华老师也因为这部作品被很多人知道,被全世界关注。他开玩笑的时候说:“我是靠《活着》活着的。”因为这本书的版税实在是太多了。
先来说说余华,他很有意思。好多人说你的幽默感是不是天生的?他就会抬起眼睛看你一眼,那眼白非常大,他说:“我是个没什么幽默感的人,我是在写作里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幽默感。”但是如果在社交网络上刷过他的短视频,你就会发现,他简直是个人间段子手,说话很搞笑,常常语出惊人。
比如有人问说法国作家和中国作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你想过吗?余老师说:“最大的区别就是法国作家用法语写作,中国作家用中文写作。”
比如说1998年,他去意大利参加文学论坛,论坛给了个题目:我为什么写作?余华老师站上台,他是这样讲的,说我不想当牙医,我想睡懒觉,还想不上班,所以写小说的稿费能归自个儿,我就选择了写作。你不要以为这是笑话,这也是余华的心里话。
余华是浙江海盐人,他的父亲就是医生,所以从小在医院的环境中长大,甚至全家搬进医院住过一段时间,家的对面就是太平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余华老师说我就是胆子大,小的时候就不害怕看到死人。
这个胆子大的小男孩长大以后当了牙医,他说这是最没有风景的工作,因为每天看的都是别人张大的嘴巴,所以他不喜欢。他羡慕文化馆的员工,因为那些人每天在街上走来走去地采风,看上去非常快乐和自由。余华就想,我也要进文化馆,所以他开始写小说。那最后呢?小说出了名,他如愿以偿地进了文化馆,现在他定居在北京,专心写作。
《活着》这本小说,是余华老师的代表作,也曾经被张艺谋改编成了电影。小说《活着》能够在海外引起那么多的关注,和电影非常有关系。这部小说只有12万字,放在长篇里,它算是阅读非常容易的,那《活着》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
很多看过《活着》这本书的人说这是一个很惨的故事,但其实不是这样的。余华老师自己讲,他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这句话对我的震动特别大,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人和他的命运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是余华的这段话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这也是文学的力量。
那回到这本书,在主人公徐福贵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故事开头就写:“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