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请在家长陪同下收听本期节目
解读时间轴
0:45 中国文化对屈原的痴迷及其原因
5:57 中国人亲近 “诗” 的传统:《诗经》
8:19 屈原的家庭出身与政治理想
15:13 《天问》的气魄与胆量
18:18 屈原的人格魅力:自我
30:23 《天问》的结构:问天、问地理神话、问人间历史
33:01 《天问》的译文
50:07 《天问》的文化价值与文学影响
你好吗,我是李蕾。
今天我们的讲书非常挑战,我们要来讲讲,屈原和他的长诗《天问》,这个难度的确有点大。在上学的时候屈原是大家的考试题,我们都要学的。对于这位伟大的诗人,我们真的了解吗?想一想其实很陌生,因为屈原的作品非常艰深,能够通读一遍就很不容易了,更不要说读懂。
但是非常奇怪,虽然读不懂,也不知道那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但中国文化对屈原有一种痴迷,痴迷到什么程度呢?
屈原离世的时间是公元前277年五月份,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两百多年了,在这么漫长的历史中,这么大的一个中国,一直在不停地纪念屈原。每一年端午节,不是那些文人小圈子在缅怀、研讨屈原,是千家万户都在包粽子,各地还举办划龙舟的比赛。端午节我会在家里面悬挂艾草,佩戴香囊,今年我还准备跟女儿一起写字,写什么呢?就是这四个字“香草美人”,这就是屈原的美感,他让我们的生活有了一整套的仪式感。
这一切的纪念活动,很显然,不是为了一个神明,也不是为了某一个皇帝,只是为了这样的一个诗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有没有想过。
余秋雨先生曾经翻译了屈原的《离骚》,每到端午这一天会有各地的青年学子,组织朗读这个翻译的版本,非常的优美。秋雨老师还写了一本书叫《中国文化必修课》,其中就专门提到了这种情景,说我们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来纪念一个诗人。我读了以后很有启发,就给大家讲一讲。
在余秋雨老师看来,纪念屈原的理由之一是因为大家热爱他,但这种热爱非常奇怪。因为我们跟他不熟,屈原在流放期间一直很忧郁,而且非常孤独。他应该也参与过当时民间的一些祭神的仪式。但因为他的身份,还因为他的一些观念,这个人显然不会跟当时身边很多的平民老百姓有那种实质性的交往,回到他的时代,民众也是很难了解这个经常身披花冠,被贬、被流放的贵族的。
至于屈原的政治主张和他被贬的原因,司马迁在《史记》里面就明确地说不是很清楚,更不要说当时的人了。在经过两千多年,大家对它越来越不熟悉,那么这个世界上,会有无缘无故的热爱吗?
我们先来思考一下第二个纪念屈原的理由,据说是因为他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仔细地想一下,这显然不准确。因为屈原所爱的那个国,他所要守卫的是当时的楚国,楚国的敌国是秦国,正是这个秦国,最后统一了中国。
而且在屈原所生活的时代,华夏的版图上,跟楚国并列的,有齐、燕、赵、韩、魏等,这些地方的邦国,每个邦国都有自己的领土范围,也都有很多爱国的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并不好,甚至还是严重敌对的。
为什么每到端午节的时候,老百姓们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划龙舟,完全不分地域?不管是当时被楚国侵略过的地方,还是把楚国灭亡的地方,都在纪念屈原。所以当时所谓的那个国界早就被诗句打通了,它没有什么政治上的爱恨,这个纪念唯有一个理由,就是献给一位诗人的,这其实是宇宙间的另一种秩序,叫作文化秩序。
在屈原之后,我们也会看到很多耀眼的星座,比如说司马迁、李白、苏东坡,他们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就像李白永远被称作谪仙人一样。
屈原,他就是第一个以文化身份下凡的谪神。屈原有一个作品叫《九歌》,里面有十一篇。在这部作品里,屈原就是一个融化了云神、日神、河神、山神和湘水之神的诗人,所以他也是神,他的出现就意味着一种非人间的、非逻辑的文化秩序。普通老百姓会把他们看作是星宿,所以这个成为诗神的屈原,就永远地受到了欢迎,获得隆重的祭祀。两千多年间,各村各庄热气腾腾的,再对这位诗神进行祭祀,这样才让我们对这个民族和这种文化,产生了深深的归属感,这就是文化秩序。
听到这儿,可能有人会想说,我们有那么多伟大的诗人,为什么是屈原,他怎么就能封神呢?余秋雨先生还有一篇文章,叫作《中国诗人》。在我看来,就解释了这个秘密,文章中就写我们的祖先,远远比我们更亲近诗,诗歌的“诗”。这并不是指李白、杜甫的时代,而是更加早得多。比如诸子百家,在黄河流域奔忙的时候,就已经一路被诗歌所笼罩。他们不管是坐牛车、坐马车,还是徒步,心里就会回荡起诗三百篇,这就是《诗经》。
那些诗句其实就是他们的流行歌。人要表达自己,累了要表达,伤心了要表达,快乐了也要表达,这就是当时整个上层社会的普遍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