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荐语
你将获得
主讲人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6分钟
以下为《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大家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谭琦。
一、俞敏洪: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今天我要讲一本特别的传记。它的特别之处在于选择,什么样的选择呢?我们先来看这么几个问题,当你走到以下的人生十字路口,你会怎么选:
1.假如你已经两次高考落榜,你会不会去考第三次
2.假如你身处一个“铁饭碗”的岗位,但是背上了处分,你敢不敢直接“摔碗”走人?
3.假如你创业刚有起色,但为了公司上市,要把自己的家底拿出一半白给同事,这一半大概是五千万,你给不给?
4.再等你度过了被抢劫、打官司、被欺骗、团队分裂等各种劫难,已经年近花甲,心想总该功德圆满了。突然老天爷对你微微一笑,因为行业发生改变,你的财富要缩水95%,你的公司要裁员90%。这个时候你还敢不敢重新创业,再次出发?
当这些选择题都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时,这些看似苦不堪言的经历,恰恰成就了我们今天这本书的主角——俞敏洪。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今天要讲的就是俞老师写的自己的故事:《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本书和其他商业传记不同。它不仅非常励志,还揭示了中国创业的具体商业环境,创业会遇到的难题,又如何在创业中化险为夷、峰回路转。这些角度是这类传记颇为稀缺的。
本书最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份完全坦白的商业档案,把在经营企业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全都向读者们坦白了,不仅讲的是个人成长,而且是事业的成长。它还原了真实的创业场景,披露了其中隐秘的利益分配,毫无保留地分享了“新东方”在每一个关卡上所遇到的问题。读者们可以从中看到团队如何磨合,人生怎样取舍。
老俞说这本书非常适合关注成长和创业的人,更希望用这本书激励一些身在困境中的朋友,用他的经验和教训帮大家绕开各种陷阱,也就是说这次的“学费”他帮你交了。
二、初出茅庐
01 缘起北大
咱们先从俞敏洪的早年时光说起。1962年,俞敏洪出生于江苏农村,他前两次参加高考均落榜,第三次考入了北大英语系(西语系)。大三时,他又得了肺结核,只能休学一年,卧床休息。生病的这一年虽然很苦闷,但他坚持学习,在病中读了两三百本书,背了近一万个英文单词。毕业后他留校当了英语老师。
这时,国内兴起了“出国热”,很多年轻人选择出国深造。学生们要去留学就得考托福,托福考试是一种面向母语非英语的留学生的语言考试。如果要出国读研究生,除了要考托福之外,考生还要参加GRE考试(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这是更难的一门学术英语测试。
老俞是北大英语教师,他也想出国,为什么呢?当时他身边的同学朋友接连出国学习,他感觉如果自己不出国深造的话,就会“不进则退”,将来会失去很多机会。托福考试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如汤浇雪”,在攻克了最难的GRE考试后,他拿到了美国多所大学的offer(录取通知),但这些大学都没有给他提供奖学金。
02 开办托福培训班
俞敏洪这时候没什么钱,他不得不自己挣出国读书的学费。他会干的就是教英语,于是他就搞起了托福培训班。当时,北大官方也有托福培训班,突然冒出来一个“个体户”抢生源,北大就不许他个人继续开办托福培训班。
但是老俞“头铁”,他就是要继续办。后来他还因此和领导发生了矛盾,领导心想:你这个小伙子不简单,我给你记个过。于是给俞敏洪的处分就被贴在北大三角地(北京大学校园的中心地带,因学生活动多集中在此而闻名),还用大喇叭广播了一个星期。最后全校都知道了这个被处分的“俞老师”。
此后,俞敏洪发现处分的后果很严重。比如分房子的机会轮不到他了,出国进修的机会也轮不到了。老俞不由得心中长叹: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与其在北大过得不如意,还不如自己主动离开。
于是他就辞职了,准备“下海”单干。干什么呢?他还是选择做托福考试和GRE考试的培训,做这个的理由非常充分:
第一,大学生为英语考试培训付费的意愿远远高于一般的英语培训,因为考分直接影响国外大学的申请结果。
第二,参加GRE考试需要大量的英语词汇量。当时国内很少有人“吃饱了撑的”背两万个英语单词在肚子里放着,因为能过GRE考试的人都已经出国读书了。但俞敏洪偏偏由于生病,背过大量的单词,又一直在北大当英语老师,在国内做GRE考试的培训,他就具备一些“人无我有”的优势。“蝎子粑粑”——独一份(谐音“毒一粪”),所以他的对手很少。
三、小试牛刀
01 获得学生信赖的关键
刚开始单干时,老俞把教室租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的一个小破房子里,培训班的招生广告和“牛皮癣”广告并排贴在电线杆子上“吸引流量”。GRE考试和托福考试后来被中国考生统称为“寄托”考试,寓意是“寄托着大批年轻学子出国深造的希望”。
俞敏洪很快发现,教育培训的关键就是要给学生“干货”,课程质量要有口碑,要助力老客带新客。俞敏洪说这是他的直觉和领悟,现在互联网上把这种思想叫作“第一性原理”。即用最低的代价获得最可靠的用户,这是他从实干中获得的真知。
而维持课程口碑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找最好的老师、备最好的课。因此他做了两件事:
第一,用最好的待遇大力招聘优秀老师。这就像打扑克,能够决定胜负的是“王牌”。此外,他还设计了收益分配机制,讲师的收入不仅有高工资,还要加上高奖金。老话讲“财聚人散,财散人聚”,所以重赏之下必有良师。
第二,小班课要变成大班课。因为当时老师的工资很高,但新东方收的人均学费是不高的,那收费就要积少成多。因为如果不能扩大教学规模,改成大班教学,新东方就负担不了请优秀老师的成本,所以为了让大家能听到最好的老师的教学,新东方就改成了大班课。这也像打扑克,当你没有王牌的时候,就要排列组合“找顺子”,比如“三带二”,去找到一个最优解。
但万万没想到大班课的另一个作用,是带动了大家的学习热情。一开始的学生主要来自清华北大这两处“留学热”的发源地,后来更多名牌大学的学生慕名而来。大班一开课,群英荟萃,反而激发了一种心气,学生们都拼命地想要拿下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