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天下:曾国藩的暮年雄心





荐语
你将获得




主讲人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7分钟
以下为《平天下:曾国藩的暮年雄心》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周禄丰。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我新写的一本书,叫作《平天下:曾国藩的暮年雄心》。之前樊登老师给大家讲过我写的《战安庆:曾国藩的中年突围》。《战安庆》讲的是曾国藩在中年时悟道,走出他中年的人生困境。今天这本《平天下》,可以看作是《战安庆》的续集,讲述的是曾国藩晚年的人生经历。
一、倔强的老儒生
前一阵子在网上,有一个小视频很流行。这个小视频节选自一部以太平天国为背景的电影,名字叫作《投名状》。这个小视频的内容是,男主角面对着结冰的湖面,发出了一声感慨:“我这一生如履薄冰,你说,我能走到对岸吗?”我想,《平天下》这本书,讲的就是晚年的曾国藩,在他的人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际,如何凭借他的智慧,走到对岸去的这么一场人生旅程。同时,也是他试着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来临之际,带着大清王朝走到对岸的一种尝试。
01 晚年三大危机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分成三个板块,每一个板块讲述一个曾国藩晚年时面临的大问题。第一个板块讲的是,曾国藩击败太平天国的最后战役,他率领湘军攻打天京(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这么一场战斗。第二个板块,讲的是曾国藩在打下南京以后与清朝的博弈:一个功高震主的人,如何去保全自己的名誉、地位,乃至身家性命。第三个板块,讲的是曾国藩的洋务运动,也就是他的近代化实践。
先说第一个板块。曾国藩一生事业的巅峰,就是打下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市。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从而成就了整个清代历史上,文臣在军事上所能达成的最高成就。
我们后世的人去看某段历史的时候,往往会像看倒放的电影一样。我们知道了结局,再去看事件的经过,等于已经被剧透了。所以很多在当时非常复杂、棘手的事情,在后人的眼中就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
02 被低估的智慧与勇气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看三国时期的历史。诸葛亮的《隆中对》里讲,刘备政权不要与曹操、孙权去争锋,要转而争夺荆州和益州为基地。那么很多人会觉得,诸葛亮的选择,好像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但是在当时,在三国还没有建立的时期,信息不明朗,形势很难判断。曹操、孙权的不可匹敌,刘表、刘璋的孱弱,是诸葛亮凭借他的智慧判断出来的。这就是《隆中对》最了不起的地方。
所以同样,如果我们现在去看曾国藩打下天京的这场战役,我们当然都知道后来的历史走向。知道曾国藩在打下安庆城以后,太平天国最强大的陈玉成的兵团已经覆灭,只剩下一个李秀成独木难支。而从地理上来讲,他们顺江而下攻打南京,安庆作为南京前方最大的一个堡垒已经打开了,那么湘军就能直逼南京城下。随后在南京城外围城两年,战争就结束了。你看我这么一描述,你就会觉得,这场曾国藩生平最重要的战役胜利得非常容易,好像就是去接收地盘的。
可是如果我们去翻看曾国藩在这一阶段的日记,就会发现他写自己在战争期间时“心已用烂,胆已惊破”。因为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多次陷入了绝境,好几次濒临精神崩溃,靠极为强大的意志力才坚持下来。因为他同时在打两场战役,在战场上他指挥湘军围攻天京,而在官场上他的政敌们在围攻湘军。
二、太平天国的终章
01 眼光卓著的李秀成
我们先来说战场上,湘军在打安庆的时候,太平天国的名将李秀成,他眼看这个安庆是救不下来了,作为曾国藩生平在战略上最大的对手,他趁湘军的主力集中在安徽时,一举打下了浙江的省会杭州,占领了杭嘉湖平原,与之前打下来的苏南连成了一片。长江下游,也就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这下就只剩上海、镇江、扬州三个地方还在清朝的手里。
而李秀成这一次转进浙江,实际上他就获取了自开战以来,太平天国所能拥有的最大的战争资源。我们知道,自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以来,我们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就是江苏南部以及浙江的杭嘉湖平原一带。那么在明清时期,江南的工商业非常发达,大量的丝织品、茶叶、瓷器出口,天下将近一半的财富出自这一地区。
比如,我们以清朝的鼎盛时期,也就是乾隆十八年时候的统计来看,当时江苏省的财政收入排名全国第一,总计为九百多万两,浙江省的财政收入是全国第二,接近五百万两,两者合计,差不多是一千四百万两。当时全国的财政收入是四千九百多万两,不到五千万,所以江浙两省的财政收入,就将近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
在雍正时期,有一个两江总督叫作查弼纳,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提到,苏南,也就是江苏南部的一个大县城,往往一年的财政收入可以达到四十万两以上,比贵州省、四川省一省的财政收入还要多。所以拿下江浙,就拿下了天下的财富之地。尤其到了近代,出口大增,江浙的财富就更不得了了。仅仅上海一个通商口岸的进出口税收,按当时上海的士绅向曾国藩的汇报说,高达六百万两,可以养兵十万。
一旦拥有了上海这个当时最大的进出口港口,一方面他可以加大中国商品的出口,另一方面他可以从上海大量进口西洋的军火,甚至可以引入机器、工程师,开展近代化的建设。而李秀成恰恰就是有这样的觉悟和胸怀的,他很有近代化的意识,对工商业特别看重。
而他的地盘,江南地区的工商业已经兴盛了将近一千年,它的发展距离近代商业社会其实就差“临门一脚”了,其中积蓄的潜能非常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