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2分钟
以下为《魔鬼经济学》“第三集”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各位书友您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易峘,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读《魔鬼经济学》。今天讲第四章,统计数据怎么帮你反焦虑。
《魔鬼经济学》中,还有一个与育儿相关的案例,是否行使“择校权”的实验。择校权,也就是选择去哪所学校权利,这是否对成绩有帮助呢?大家可能对这个实验也很感兴趣吧?
书中利用了芝加哥的择校数据,来看转学对成绩的影响。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选对学校就一定能大放异彩。芝加哥的公立学校系统有灵活的择校机制,而且录取率比较高。更有意思的是,因为条件好的学校大家都想申请,造成席位供不应求的局面。所以最后只能用随机抽签来决定哪些学生可以转学到他们申请的、条件更好的学校,而哪些学生要留在原来的学校。这又给两位作者提供了绝佳的试验场,不仅数据量大,而且选组很随机,形成了两个完美的、几乎没有选择偏差的对照组。
那么实验结果如何呢?结果是申请用择校权的学生成绩好于没有申请转学、择校的学生。但是在抽签中胜出,成功转学的学生成绩却没有比留下来的那些更好。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是想行驶“择校权”的学生本身对自己的要求就比较高,或家里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才会这么大费周章。但最后是去是留影响却没这么大。
这个案例说明,自我成长的要求和自我驱动的能力可能比客观的学校条件更重要。看了这个例子后,大家是不是可以对去哪个学校不要这么执着了呢?当然,我理解在目前的环境下,父母绝不可能放弃为孩子追求更好的教育条件。但我只想说,如果客观条件有一定的限制,也不必过于焦虑。在客观条件差别不是天差地别的环境里,孩子的自我要求和自身努力本应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