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3分钟
以下为《魔鬼经济学》“第二集”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各位书友您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易峘,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读《魔鬼经济学》。
回到上一节给大家留的两个小问题,也是在《魔鬼经济学》中的两个案例。
案例1:以色列的一家托儿所,开始对接孩子迟到的家长收罚款以后,迟到家长数量反而翻倍了?
案例2:对献血者在赞扬之外,还加上一小笔补贴,最后献血量却反而下降了。为什么加了负面动机,选择“犯规”的人次反而激增?然而加上所谓的正向激励以后,大家反而更不愿意做了。这是不是跟大家日常理解的“动机”的作用机制不符呢?这又是为什么呢?
先说托儿所的例子。一个托儿所每个月的托管费是380美元,托儿所明文规定,父母需要在每天4点前将孩子接走,但家长经常迟到导致教师往往都不能按时下班。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两位经济学家就设计出了一个方案,为家长迟到加入了一个负面动机——家长每次迟到10分钟以上就要付3美元的罚款。此方案的目的当然是减少迟到。但是,研究机构跟踪了20个托儿所开始罚款以后的情况,统计结果却出乎意料。罚款前,每家托儿所平均每周有8个人次的家长迟到,但加了罚款后,每家每周平均迟到的家长却增加到了20人次。
这个罚款措施为什么适得其反?一些身为家长的读者可能已经猜到了。罚款设置得太低了!即使一个家长每天迟到,一个月也只要多支付60美金,和每个月380美金的托管费相比,甚至可谓划算。那么为什么迟到家长反而增长了这么多呢?有罚款总比没罚款有约束。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奥妙所在。
3美元这个非常小的负面经济动机,很大程度上替代,甚至抵消了一个更大的负面“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也就是家长不按时接孩子的时候本来会有愧疚感,觉得不好意思。现在付了钱,反而不愧疚了。这么看这个动机设计还真挺失败的。
献血这个案例背后的逻辑也是一脉相承的。本来大众献血更多地是受到正面的道德动机驱使,现在给了一个小额的补偿,反而显得大家是为了蝇头小利才这么做,替代了本身激励效应更大的道德动机,最终导致了事与愿违的结果。
这两个案例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动机的多样性,还有一个事实,就是各个动机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而转化有一定的比例。如果把动机过于简单地理解成纯经济动机,忽略了社会和道德动机,或者把他们之间的转化比例搞错了,那么反而可能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
经济学中,动机无所不在。有动机就会有相应的行动,这一点也是贯穿《魔鬼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脉络。当然刚才两个案例都是微观事件,个案和个体都有偶然性。如果从宏观层面观察,动机的作用就更加无可辩驳了。
书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1987年春天的一个深夜发生了一件奇事——700万美国儿童“人间蒸发”了。难道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绑架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