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
荐语
你将获得
作者简介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拆掉思维里的墙》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讲书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樊登:今天我要讲一本大畅销书,叫作《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到今天已经卖了将近三百万册了。它的作者是我们的老朋友,也是很多人非常喜欢的职场导师——古典老师。他曾经在我们这儿讲过《跃迁》这本书,我相信很多读者都有印象。欢迎古典。
古典:你好。
樊登:这本书是再版、再次印刷。给这本书写推荐序的人,就是最近特别红的俞敏洪老师。那先跟大家讲讲什么是思维里的墙,为什么人的思维里会有墙呢?
古典:我举个例子。比如美国和中国都研究过“第七名法则”,我不知道您原来在班级里是第几名?
樊登:也就六、七名。
古典:对,他们就发现,在一个有三十个学生或五十个学生的班级里,步入社会后最优秀的都是第七名的小朋友。
樊登:必须第七吗,第六不行吗?
古典:第七到第十六名吧,就在这个区间里。孩子不一定要考到第一、第二名。为什么?因为他们发现,好学生和好的职业人是两个概念。好学生的特点是什么?第一,目标清晰;第二,从来不读闲书,提前准备,而且从不作弊。
但当你真的步入社会时,你会发现,社会上需要的不是这样的学生。社会需要的是,第一,先考试再去找书,所以你必须要读点闲书;第二,需要持续地跨界;第三,你要懂得“抄作业”,就是大量地互相学习。
樊登:而且你还得学会帮助别人。
古典:对,就是互相学习、互相协作。而且你需要读闲书,不要内卷。在学生时期让你获胜的很多思维方式,在你新的人生阶段中恰恰会成为你最大的坑。所以在人生中,每一个过去阶段的思维方式,都会对下个阶段造成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其实不是你真正遇到的坑,而是你思维里的墙。
樊登:这墙有名字吗,有没有一些有名的墙?
古典:有,其实在认知心理学里,就把它称为mental model,就是心智模式,它会在不同的场景里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我刚刚说的这个现象就是心智模式的一种表现。
还比如彼得·圣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在写《第五项修炼》的时候,也提到一个很形象的故事。有个人冬天去旅游,掉到了一个大瀑布下面的水潭里,那个水在不断地卷动。因为当时是冬天,所以这个人如果不在四十五秒到两分钟之内游出来,他就会因为失温而死掉,于是他就奋力地游。因为他是在游泳池里学会的游泳,所以他就不断地往边上游。但其实,当你被漩涡卷到水底,那个时候最好的策略反而是从漩涡底部横着游出来,这样是能脱困的。因为越到水面,漩涡的吸引力就越大。但这个人却在水面上苦苦地跟漩涡挣扎,一两分钟后他就失去温度了。彼得·圣吉说,这个人生前努力地想逃脱漩涡,在他死后几分钟内反而实现了。
樊登:就是你不挣扎了以后就实现了。
古典:对,他沉下去后,就被漩涡甩出来了。所以这两个例子很形象,一个是好学生和好职场人的例子,一个是漩涡的例子,它们讲的都是这个问题:你在平静的水面学会的、能让你脱困的技术,可能恰恰会在变化的环境中给你增加障碍;你这么多年来养成的听话、不乱动、好好学习、不出纲、不看闲书的习惯,恰恰会在新的挑战中有所改变。
樊登:所以所谓“拆掉思维里的墙”,最重要的就是意识到,我们头脑中那些平常意识不到的思维模式。
古典:我们头脑中很多习以为常的,或是引以为荣的思维方式,其实恰恰是错的。比如低风险创业,我们原来都是打工的,觉得老板肯定承担了高风险,肯定花了很多钱。你打工的时候,看到这些创业者的经历,或者听了他们讲的成功学故事,你会觉得他们当年冒了极大的风险,做了很大的动作。但当你真的冒着大风险,去做创业者的时候,结果会很糟糕。所以我觉得低风险创业这个理念本身也是在“拆墙”。
樊登:对,就是换一种角度来看,实际上创业是要低风险的,那咱们接下来就来“拆墙”吧,我也好好反思一下,我头脑中有什么样的墙。您有哪些“拆墙”的建议和工具呢?
古典:我觉得第一章就很好玩,第一章叫作“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我看到今年大部分人,他们过去仅仅需要很努力,被一个远大的意义牵动着就能前进,但现在他们可能没办法通过纯粹的努力来做得很好,反而需要做一些真正有意思的事。
樊登:我有一个特别好的例子。你看李子柒(美食短视频创作者),她选择的人生是一个“躺平”的人生,因为她决定要进山里生活了。结果当她把这个事做得很有意思,做到极致,恢复了古人的生活以后,就成了大网红,自然而然地就变得跟别人不一样。我选择做樊登读书,其实也是因为我的爱好就是读书。我不想干别的事了,就想好好读我的书,然后讲给别人听,慢慢地就变成很多人一块儿听我讲书。
古典:是这样的。
樊登:我觉得这本书第一章的核心就是,做你觉得有意思的事,才能够做出心流。
古典:对,你才能够真正在这个时代做得比机器好,才能够做到卓越。
樊登:你看,古典老师每天忙着做公益事业,每次只要哪儿发水灾了、地震了,古典老师会带着团队冲到第一线。然后他还爱骑摩托车,每天活得心花怒放的。
你这本书里的这个标题起得胆子够大的,叫“好好‘躺平’,放自己一条生路”,现在“年轻人到底该不该‘躺平’”这个话题争论得很厉害,你的意见这么明确吗?
古典:对,我觉得“躺平”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跟你讲个真实例子,这也是书里面谈到的。有个学生询问咨询师,说我就要毕业了,我特别不想写简历,特别想“躺平”,因为我一开始写简历,就觉得自己过去的四年都浪费了,然后我觉得自己写不出来,每写一次简历,都觉得HR看到简历后会觉得我很糟糕。
咨询师跟他说,那你就别写吧,既然这让你这么痛苦,你不如“躺平”。但你“躺平”别白躺,你做一个小动作:每天打开word文档写几行关于简历的内容,写什么都行,我就要求你写完以后一定要把它删掉。这就很舒服,因为你不用面对这个事情了。这个学生觉得挺好的,于是他打开文档敲一行字,然后关掉文档,删除到垃圾箱里。但这个学生很聪明,他每天打开文档,写的都是不同的内容:今天写自我介绍,明天写工作经历。七天以后,他就把所有东西从回收站里拿了出来,拼了一个还不错的简历。
所以其实我想说的是,真正的压力其实在于那些“你不应该躺平,你赶紧要奋斗,你要自律,你要坚强”的声音。这些声音给你的阻力,已经大于你做这件事情的动力了。
樊登:这些声音大于压力本身了,给你附加了很多压力。
古典:对,即使你做砸了,又能怎么样呢?所以我觉得,有意义、自律这些都是社会强加给你的“我应该”,但其实真正关键的应该是“我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