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上)
你好吗?今天的《李蕾慢读》,我先给大家朗读一个句子:一九一一年,在一个小县城里边,我出生在一个地主家里。那县城差不多就是中国的最东最北部——黑龙江省——所以一年之中,倒有四个月飘着白雪。闭上眼睛,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县城。
它的名字叫呼兰,呼就是山林,风吹过老林子呼啦呼啦地响,兰是没有一丝云朵的天空。我第一次去呼兰,它距离哈尔滨只有几十里,但是它并不著名。那我到那里去干什么呢?是去找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女作家萧红。今天我要讲她的这本书——《呼兰河传》,它就在我的手边。有一天下午,我坐在院子里翻开它,一口气读完,依然感慨:写得真好!真正的作家是非常稀缺的,在这个世纪,萧红算一个。那个萧红出生,长大,一辈子颠沛流离,始终无法忘怀的地方——呼兰,现在是一个区,里面有一个萧红的纪念馆。呼兰的出租车司机都知道萧红这个名字,也知道她为这个地方写了一本书,但书里写的什么呢?师傅说好像就是一些,东家长、西家短的事儿。纪念馆的门口有一尊塑像,是萧红拿着一本书的样子,非常温柔和安静,她的那个样子,我从来没有在任何一张照片上面看到过。所以这尊塑像是一个想象中的萧红,我站在那看了一会儿,心里想:萧红并不是这么柔和。一想到她,我脑子里面跳出来的第一句话,就是萧红说:我不能够决定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活,怎么爱。在我看来这个就是萧红的性格,也是这样的性格决定了她颠沛流离的命运。
萧红出生在端午节,那一年的端午刚刚好是六一,萧红的一生非常短暂,1942年的1月份,她病逝在香港,只活了三十一岁。《呼兰河传》是萧红在香港完成的作品,所以她生前其实并没有看到这本书的样书。其实在大部分人心目中,萧红这个名字是大于她的作品的,而在她的作品中,有两部可能比较为人所知,一个是《生死场》,一部就是《呼兰河传》。这两部作品,刚好贯穿了萧红的一生。我今天不仅仅要讲讲这本书,还要给大家讲讲萧红的故事,如果不了解萧红的经历,那么也很难了解那个时代,了解萧红的作品。所以可能我们也只有这一次机会,来认认真真地接近萧红,我尽量把它讲得清晰和完整。
先从《呼兰河传》说起,这本书很特别,它既不像小说又不像散文,它是萧红自己发明的一种文体,那整本书有七章,就是在写萧红的故乡,东北偏远的小城呼兰,那里有一条河叫呼兰河,但这本书既不是在写河,也不是在写这个地方,而是在写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个地方的人们,究竟是什么样的性格。所以《呼兰河传》的前四章,主要在写人情风貌,那后面的三章,是在找出了三个代表性的人,讲他们的故事。
从头说起,第一章主要就是写小城呼兰河那些平凡人非常真实的生活,它就像纪录片。其中有一段对一条街上有个大泥坑的描写非常传神。这个大泥坑,就是呼兰河城中心的一个象征。萧红写街道上有个大泥坑,下了雨就变成河,就会出乱子,人翻车,马失蹄,淹死过小猪,泥浆闷死过猫狗鸡鸭,放学的小孩掉进去,被路过的小贩救上来。那人们怎么对待这个大泥坑呢,无论是人还是马车,经过那里都战战兢兢,但每一次出事儿,都会给人们带来热闹和娱乐,因此每每喝彩。如果猪掉下去淹死了,那更是小城盛大的节日,因为可以吃瘟猪肉了。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