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荐语
你将获得
作者简介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音视频对谈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讲书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樊登:人生如海,好书是帆。各位好,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书非常重要,内容也很专业,所以我们请到了它的作者——著名的心理学家林紫女士。欢迎您,林老师。
林紫:您好,樊老师。
樊登:这本书的名字叫作《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为什么会有这个书名呢?书里讲,林紫老师当年的MSN(即时通信软件)有个签名,叫作“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很多人看到这个签名马上就来问:“那怎样才能有安全感?”这跟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感觉是一样的,因为安全感是一个非常大众化的、普及的概念。很多人遇到问题,都会觉得是因为对方缺乏安全感,或者自己缺乏安全感。那您先给大家界定一下,到底什么是安全感?
林紫:这个问题也是大家经常会问到的。一方面,我们会觉得安全感很重要;另一方面,我们又不知道怎么去描述它。实际上,心理学领域里现在也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答案。其实心理学界最关注这个概念的学者,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就是提出需求层次论的学者。他对于安全感的大致描述,我是比较赞同的。
马斯洛认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面对一些不确定的情况。内在有安全感的人,他觉得对自己现在和未来的状况是可以把握的,并且当他面对恐惧和焦虑的时候,他也有信心可以克服。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有安全感的人不是已经消灭了恐惧,而是他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恐惧,来面对真实的自己。通常他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温暖的、安定的、有力量的。这是我们描述的“内在安全感”。也许在外部,他跟我们一样也经历了很多的挑战和不确定,但是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心也是安稳的、有信心的。
樊登:我听过很多人这样讲“我相信房子能给我带来安全感,所以我一定要买个房子”,或者说“女人一定要多攒钱,因为钱能够给女人带来安全感”,这种就是典型的外部安全感。
林紫:是的,这就是物质角度的保障。我们讲安全感或者内在安全感,大家觉得是抓不住的,那怎么办呢?就从外部来给自己一些保障。可是也有人会发觉,房子越来越大,内心越来越不安。甚至有的人会说:“再大的房子,还不如我走进某一个熟悉环境的时候,无线网络突然自动连接了。我觉得那个给我带来的安全感比一个豪华房子带给我的感受,还要让自己内心更有力量。”
那其实顺着您刚才的话往下看,外部的物质保障是我们生而为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生存下去的基础,但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安全感全部都放到外部,那外部环境的任何一点变化都有可能导致我们安全感的坍塌。反而是无线网络的自动连接,我们跟某一个地方或者跟某一个人群产生内在真实的关联,会让我们更有安全感,也就是我在这本书里写到的一个关键词,叫作“归属感”。当他有了归属感的时候,那就不再是外部的物质环境给到的安全了,而是一个人的内在发生了变化。
樊登:就像《次第花开》里边讲:“有人一无所有,过着无忧的生活;有人在大别墅里,终身逃亡。”
林紫:没错。
樊登:所以这本书的核心就是讲怎么能够给孩子内在的安全感,而不是只给他留下一些遗产而已。您这书里还写到一个概念,叫“伪安全感”。什么是伪安全感?
林紫:这个词是我从社会学家那边借过来的,社会学家描述过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比如我讲课的时候,我会拿两张图片来帮助大家理解。其中有一张拍的是在韩国发生的一个新闻事件,那个图片展示的是大城市里大家上下班常见的一个情景。正好是下班时间,人们坐在地铁车厢里,有点累了,昏昏欲睡、心不在焉,这个时候在地铁尽头隐隐地有一点点烟雾升起,但是没有人觉察。然后,我又给大家看另外一张图片,是我的一个摄影家朋友拍的他的同行,在冰天雪地里,带着非常重的摄影设备,一个人在黄河壶口瀑布边小心翼翼地走。
我把这两张图片展示给我的观众(现场都是爸爸妈妈来听课的),我就问大家哪一个场景更安全。很多人会觉得:“我看到那个悬崖峭壁,感觉要掉下去了,好像不安全,地铁车厢是安全的。”但后来我揭晓答案,地铁那张照片拍了不久之后,一场大火把整个车厢里190多个人全部都吞没了。所以社会学家表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看似安全,实际上里面已经隐含着危险的情况。为什么我们没有觉察到?那我把这个概念引用到心理学领域里来,其实同样是在讨论人的安全感问题。
就像您刚才说的,很多人以为在外部拥有更多物质就更安全,或者当他们做了父母,觉得我要拼命加班、拼命努力,不断地提升我的职位,增加我的收入,我才能给孩子更好的安全感。但是后来他们发觉再怎么做,都不可能做到他们所认为的完美保障。大家才开始反思,我们所以为的安全是不是真的安全。
而在我这本书里面谈到的心理层面的伪安全感是什么呢?比如说,日常生活里,有的爸爸妈妈会觉得“这个世界要为我所控,孩子才会是安全的”,就好像手里拿着遥控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的掌控当中,他就是安全的。但我们倒推回去看,这一类的爸爸妈妈内在的安全感,就是一种并不真实的伪安全感,因为他把他的安全感建立在一个假设上,就是“我的整个生活按我的意志来进行,我才是安全的”。当他的控制感被挑战的时候,他的安全感跟孩子的安全感可能都会坍塌,这样会带来更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