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之源
荐语
你将获得
主讲人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6分钟
以下为《善恶之源》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魏知超。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是一本关于人类道德心理的深度探索之作——《善恶之源》。
书里的很多观点可能都会挑战、颠覆你关于什么是善恶、什么是是非对错的固有看法。比如说,你是不是听说过共情,也就是同理心,人类最美好的一种情感?共情,就是我们对别人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这些年很多人大力提倡增强人的共情能力。如果人们都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别人的痛苦,那不就会实现人人彼此关爱、守望相助?那么,一个和谐的完美社会不就指日可待了吗?
但你知道吗,有时候过分强调共情反而会让人变得冷漠,共情有时候还会伤害公平秩序,让我们陷入一些意想不到的道德困境里。
再比如说,你觉得人们是更渴望“平等”还是“公平”呢?“平等”是说我和你得到的东西要一样多,“公平”是说谁贡献多谁就拿得多。你知道吗,虽然平时我们动不动就爱说“这不公平”,但其实在直觉上,大多数人更看重的并不是“公平”而是“平等”,是不管怎样我都要和你拿一样多。
那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本能?
又比如说,你肯定知道人是非常“亲疏有别”的。我们不假思索地爱家人、信任朋友,同时又会不假思索地对陌生人保持警惕,对外族人充满偏见。为什么我们对待亲人和陌生人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你知道种族偏见可能只是一个进化的“副产品”吗?
以上这些耐人寻味的道德问题,都可以在这本《善恶之源》中找到答案。
书的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保罗·布卢姆,他是耶鲁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教授之一。他的“心理学导论”课程,是互联网上被观看次数最多的心理学公开课之一,也是很多人的心理学启蒙课程。布卢姆教授的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道德心理学这个领域,他在《自然》《心理科学》这些权威期刊上发表过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研究报告。而这本《善恶之源》,正是他对人类道德的深入探讨,也是他真知灼见的结晶。
那么,接下来就请你跟随我,和布卢姆教授一起深入探索人类的善恶本性,揭开人性中的善恶之谜。
道德本能及其局限
道德,当然是个大问题。
哲学家康德认为,一个人无论智慧多么卓越,才华多么出众,但如果没有道德作为指南,他的一切都将成为人类的灾难。因为智慧和才华决定了你可以做什么,而道德决定了你应该做什么。
道德的上限极高,下限极低。往上限看,有人竟然会为了素不相识的人捐献自己的器官;往下限看,有人竟然会建立死亡集中营屠杀同类,然后把他们的身体做成香皂和肥料。道德的上下限决定了一个人是天使还是魔鬼,道德也能让这个世界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而围绕道德这个大问题,有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是:我们的道德感是怎么形成的呢?
你觉得伤害别人是不对的,被不公平对待时会很愤怒,人们在灾难中守望相助的场面让你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些跟道德有关的信念和情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只有了解了道德的来源,我们才更有可能有的放矢,约束人性中的恶,呵护人性中的善,帮助我们自己,帮助我们关心的人成长为在道德方面更加完善的人。
对于“道德感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善恶之源》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关键洞察,那就是:人的道德感有非常明显的先天遗传的成分。有很多与道德判断有关的情感和心理机制,是我们从娘胎里自带的,我们拥有先天的道德本能。
但更重要的是,先天的道德本能并不完美,它有很多局限性,我们不能一味顺从道德本能来做事,而是要想办法超越它。如果让我来给这本书取个别名,那就是“道德本能及其超越”,这也就是本书的主题。
道德本能这个概念,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有点陌生的。你可能模模糊糊地认同《三字经》开头说的那句“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你真的能想到支持“人之初,性本善”的过硬的证据吗?你真的认真观察过婴儿的道德行为吗?你真的相信道德这么一个听起来很高大上,老是跟哲学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居然是可以遗传的吗?它居然是一种本能吗?
那我们就不妨从一个关于“人之初,性本善”的心理学实验开始讲起。说完它,我们再具体看同情、平等偏好、亲缘和内群体偏好这三大道德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