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蝇王》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罗翔。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是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最重要的一个作品,这个作品很短,叫作《蝇王》。
《蝇王》是我非常喜欢的小说,它是一本关于人性恶的代表性文学作品,是一本具有寓言性质的小说。作者把故事设置在一个极端环境下,来探讨人性的本质。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群儿童,他们因飞机失事流落到荒岛,随着故事的发展,把一座伊甸园一样美丽的小岛变成了一座人性的试炼场,上演了人性的悲剧。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一过。“认识你自己”是所有伟大小说永恒不变的主题。而最深刻的认识莫过于认识自己的人性、自己的弱点、自己的邪恶。看完这本书我时常会想,如果我也在那个小岛,在群体之中,我会做出什么样的行动呢?我没有明确的答案,所以对我来说,阅读《蝇王》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每读一次,我都会对自己内心幽深多一分了解。
我们首先还是先来看作者的生平,和故事的一个基本内容。
一、作者生平与故事介绍
本书的作者威廉·戈尔丁1911年9月19日出生在英格兰西南部康沃尔郡的一个小镇。1935年,作者获得了牛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后,在伦敦的一家小剧团里当过四年多的编导和演员,也曾当过几年老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1940年,戈尔丁去参军,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参加了许多重要的战役,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诺曼底登陆。战争结束之后,戈尔丁回到了原来的学校,继续从事教书与写作工作。然而他的写作之路始终不顺利,直到1954年《蝇王》的发表,才让他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战争的经历让戈尔丁充分认识到人性深处的幽暗,戈尔丁自己也说过:“我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生性恶毒。但是二战前,我年轻时,对人确实持不切实际的想法……只是,我经历了战争,战争改变了我的看法。战争教给我和我的同辈许多人的完全是另一回事。”《蝇王》是戈尔丁自己非常满意的一本小说,但是却被出版社退稿了二十一次。有的审稿人认为这本书毫无价值,十分乏味,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幸运的是,戈尔丁找到了自己的伯乐,他的伯乐是英国一家出版公司的新人编辑查尔斯·蒙特斯,他对本书赞不绝口,并建议戈尔丁删减文稿篇幅,不要写得太长了。1954年《蝇王》得以出版,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本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至今已发行了上千万册,翻译为几十种文字出版,还先后拍过多部电影,并作为文学教材在英语国家使用。1983年,时年72岁的戈尔丁因《蝇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8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册封戈尔丁为爵士,2008年,戈尔丁入选《泰晤士报》“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50位英国作家”,名列第三。
很多人可能会奇怪,书名为什么叫《蝇王》,在正式开始讲书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这个书名的意义。书名中的“蝇王”即苍蝇之王,源于希伯来语בַּעַל־זְבוּב(Baalzebub),音译巴力西卜,在《圣经》中“Baal”被当作“万恶之首”,所以在英语中,“蝇王”也有秽物之王的意思,也就是邪恶的象征。为什么会叫这样一个名字呢?后面我们还会专门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