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魔力
荐语
你将获得
作者简介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4分钟
以下为《善意的魔力》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讲书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今天我们来讲一本非常美好的小书,叫作《善意的魔力》。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它对我的生活产生了影响。我开始每天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美好善良的事情。
这绝对不是一本心灵鸡汤,它是一项心理学研究。这项研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你甚至不用日行一善,不需要每天做好事,只需要观察并记录别人做的好事,就能给你的身心健康以及人生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帮助。
【“熊孩子”是儿童的天性?】
过去人们会觉得,两三岁的孩子是小魔鬼、小神兽,喜欢捣乱、喜欢打闹。心理学家针对两岁孩童对他人的分享做了研究,你会发现与我们想的不一样。他们将两岁的孩童分为两人一组,并给每组一袋弹珠,接着拿出一个装着木琴的箱子,箱子的表面有一个孔。只要把弹珠放到这个孔里,里面的木琴就会发出叮当声——小孩子都非常喜欢这样的声音。
大家想了解可以想想看,将这些弹珠发给孩子们以后,最后会发生什么?根据我们对两三岁的孩子的判断,我们觉得他们会争抢弹珠,尤其是身高体壮的孩子会把弹珠全部抢走。“的确,在19%的实验小组中,其中一个孩子确实抢走了所有弹珠,而另一个孩子只能哭喊或发脾气。”请注意,只有19%。“事实上,几乎在一半的实验小组里,孩子们都平分了弹珠。这太不可思议了!”小孩子们竟然会照顾对方,说咱们平分弹珠。
“给一个孩子发的弹珠比另一个孩子的多,这时甚至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把自己的弹珠分给了弹珠较少的孩子。”也就是说,两岁多的小孩就已经开始有了帮助别人的想法。有心理学家把学步期的儿童称作“无差别利他主义者”。这些儿童肯定不是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做事,而是天生愿意帮助别人。所以在孩童时期,我们就是很善良的人,然后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为什么行善不应纠结动机?】
不要纠结于善行的动机。为什么呢?有很多人追求善良的纯粹性,说:“你善良,但是你不纯粹,你是为了邀名,你做这件事是因为对你有好处,你捐这些东西是为了你的销量。”你会发现,如果不断纠结这个问题的话,就会永无止境,因为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说是纯粹无功利目的的。
比如,人们对家人所表现出来的善良是最常见的,这种善良叫作亲缘利他主义。你妈对你好这件事,如果非得问其中有没有功利性,中国有一句话叫作“养儿防老”,那么你妈对你好这件事是不是也受到这个的影响?或者用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来看,她对你好难道是因为她要将自己的基因传下去?所以根本不需要纠结于善良的纯粹性,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有利益根本不会削弱善良的本质,因为我们本身就会从善良当中得到好处,而得到好处这件事情根本不会削弱善良的本质。连亲缘利他都不能够说是完全纯粹的。绝大部分的行为是混合动机驱动的。混合动机驱动就是互惠利他。比如,你们家隔壁搬来了一个邻居,你煮了碗饺子给他端了过去。你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你就是纯粹想让别人尝尝你的饺子?绝大部分人认为邻里关系很重要,觉得“远亲不如近邻”,将来有机会的话邻居可以搭把手。你看,这没有任何问题,即使你是受混合动机驱动去做互惠利他的行为,这也绝对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不用有任何的担心和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