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今读:这才是司马迁





荐语
你将获得



主讲人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10分钟
以下为《史记今读》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非凡精读馆的书友们,大家好。我是张志浩。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本比较新的书叫《史记今读》。顾名思义,这里是说到我们中国历史上一本伟大的史学典籍《史记》。“今读”二字又体现了它跟我们今天的关系,或者叫对于经典的再发现。很多经典在它成为经典之后,就会被后人不断地赋予各种各样的意义,包括很多的溢美之词,让我们后来的人感觉好像和经典产生了很大的距离。但就像这本书的作者黄德海先生说:“我们可能忘记了经典,它必然有世间的属性,而且同时可能还会忘记其生长所需的土壤、水分和阳光。一个作品成为经典之后,我们就忘掉了它曾经那个灰扑扑的样子。”所以,今天我们想回到《史记》它出现的那个时候,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经典的。
今天这一次分享我们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要说说司马迁这个人。然后第二个部分,我们来聊聊《史记》究竟好在哪里;我们要看的话,先从哪里开始看比较好。最后,我们来说说《史记》跟我们今天的关系。
其实我对于发生过的事情一直有一种警惕,因为我自己做历史工作,我特别怕自己沉醉在这些故纸堆里头,把它变成一种文字的游戏,往往就忽略了历史跟今天的关系。我们今天做决策的时候,做现当代的思考的时候,如果不能跟经典连接,那经典就成了一个文化的娱乐产品了,或者就成为一个精神奢侈品,那就太可惜了。
一、司马迁何以成为司马迁?
01 司马迁受到的教育
好,我们先从司马迁这个人开始聊。说到司马迁这个人,应该没有人不知道他的。但是你要问他出生在何时,他的生命在何处结束,他小时候有什么样的经历,长大之后他又经历了怎么样的宦海沉浮?其实在这位历史大家写了那么多人物之后,我们才突然发现,好像他自己的故事还真的不多。我们还不太能清晰地去看到这个人的一生。在很多的历史研究学者那里,研究司马迁何时出生,已经成了一个公案了。比如说有影响力的几个说法,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王国维先生写过《太史公行年考》,他就认为司马迁可能出生在汉景帝的中元五年,就是公元前145年。这个时候,汉武帝已经出生十几年了。那么我们就可以想象一下,他是一个比汉武帝大概小十岁的这么一个形象。那么司马迁跟汉武帝的关系可能就是同辈人的关系。
当然也有人认为并不是这样,比如说郭沫若先生,他就认为《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他就认为汉武帝跟司马迁是一个成年人跟一个小孩子之间的年龄差距。他认为,司马迁可能出生在建元六年,就是公元前135年。你不要小看差这十年,这十年就差出了一代人。那么司马迁在看待他生命当中一个伟大帝王汉武帝的时候,那就是在看上一代人了。
但不论如何,司马迁他小时候一定是接受过比较良好的教育的。他的家庭不是一个简单的家庭。
司马迁出生在今天的陕西韩城。但是他小时候就被迁到了茂陵(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这个地方生活了。在这儿我插播一个历史知识,当时汉武帝认为地方上的很多豪族需要被打击,其中有一个办法就是让他们迁徙。比如说,他让很多大家族都迁徙到了茂陵的附近。茂陵的这个地方不归任何的郡县或者封国管理,它应该是由太常直接管理的(责编补充:太常为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兼管文化教育、陵县行政)。司马迁就是在这个地方长大的。
司马迁的家族如果往上追溯的话,脉络还是相对清晰的。其实他出生于仕宦人家,他的三世祖、四世祖,甚至更高的祖先都做过大将军,或者管铁的官、管市场的官,所以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还是很不错的。
我们想想,一个古人接受教育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今天我们说识字这件事情,好像大家都可以做到。但在古代,识字其实首先是一个成本非常高的事情。大家想一下,古人怎么去写字?这个字在什么承载物上写?教材就算可以有,可往哪儿写呢?在纸上写吗?西汉哪儿有纸?在地上画,又不现实。那可能就是用竹简。你要知道像竹简这种东西,制作起来也是有很高成本的。如果小孩子直接就可以用竹简写字、练字,那这得是啥家庭条件啊?
实际上我们今天有些考古发现,古代小孩子识字、练字,可能就是用一个木锥或者木棒,把它刻出很多的棱来,比如六棱、七棱,然后小孩在这些棱上去写字。如果刻错了、写错了,还能刮掉再写。这个结论已经在考古界有一些认可了。比如说我们在出土的一些练习棍上,已经能够看到很多个错别字、修改的地方,甚至在它出土的地方,都会看到一些从木头上刮下来的木屑。所以,司马迁小时候是受过这样的刀笔吏的教育的。
同时司马迁的老师们名头也很大,这是当时汉朝的一个一流的经学老师团队。我们今天可以知道的是,司马迁小时候是受到过诸如像董仲舒这样的大儒的教诲的;还包括孔夫子的后人孔安国,司马迁也跟他学过《尚书》,学过一些经学。有了这样的打底之后,司马迁就属于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是有文化的人才了。
02 司马迁的少年壮游
这样的人才,他在成年或者接近成年时,会完成一次壮游。本书也提到了司马迁的少年时期的壮游。什么叫壮游呢?
我不知道今天听我们音频的、看我们视频的朋友们,在青年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机会。在我青年的时候,虽然没有这样的主动意识,但也参加过这样的活动。老一辈有个说法,“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在大学时去很多老同学所在的城市。在那时候,这个高中同学在上海读大学,那个高中同学去北京读大学了,那我们就去他所在的城市转悠,也算见过一些世面。当时没觉得什么,后来是书读得更多了,才知道古人一直有这个习惯。
很多知识分子的家庭、达官贵人的家庭,他们会给孩子主动创造这样的价值。司马迁也是这样。在一个孩子将要成年的阶段,他会拿出大半年,甚至可能数年的时间,去做一个全国范围内可到达地方的游历:去参观一些名胜古迹,拜访一些各地的名人,看一些历史的遗迹等等。司马迁就做过这样的事。
当然了,你能走到哪里,那你要看当时的国家是什么情况了。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乱世,或者生活在一个局部政权所统治的国度,那你就很难做到名山大川都游遍。而司马迁年轻的时候,就生活在一个非常鼎盛的统一的中国。虽然我们知道在秦始皇那个时期,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大国家,但是我们细致地想一下就能体会到,这个所谓的中央集权并没有那么踏实。像秦朝在很短暂的时间内就亡败了,楚汉战争又是打了很多年仗;汉初一段时间里也有各种的王国割据。实际上还真的就是在汉武帝时期,中国大一统的稳定的政权才稳稳地在世人面前展开了。司马迁就是受到这样的影响,得以在广阔的中国开始游历。
他从今天陕西、西安这一带出发,一直往东走、往南走。他去过洞庭湖,去过孔子的老家,还去过今天江淮一带地区、湖南一带地区。他看过很多名胜古迹,拜访过当时很多优秀的人才,也把他在历史当中听到过的一些典故的发生处也走了一个遍。这一次伟大的壮游给后来他写《史记》这本大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