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学习的
荐语
你将获得
作者简介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人是如何学习的》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讲书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大家好,我们今天是在北京回龙观的樊登书店,为大家录制本期的新书。这本书一看就是一本学术的书,叫作《人是如何学习的》。人们如何学习?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课题,这个课题的参与者,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认知科学的科学家、发展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以及人类学家。他们在经过了大量的研究以后,做成了这么一个学术报告,相当于是一个大的研究系统的总结性报告。
给我推荐这本书的人,是教育部教师司的司长任友群教授。任友群教授原来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副校长,也是一个专门研究教育原理的人,他希望我能够讲讲这本书。
人的学习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够学得更好?我们作为家长,应该怎么样引导?另外一个角度,作为学校,应该怎么组织和培养老师?同时,我们作为教育的参与者,怎么评判一个学校到底教得好还是不好?我们整天给孩子挑学校,好像认为更有名气、升学率更高的学校就更好,但实际上,他们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反映出这是不是一个真的懂得教育、理解教育本质的学校。
所以这本书其实是非常实用的。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便于人与人的交际与合作,然后产生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模式”。这就是这本书的总体目标。
在20世纪初,我们教育的核心基本上就是读、写、算。我们过去说,这个人接受过教育,能读书、能认识字、会算数,这就够了。所以长期以来,人们的教育就只是停留在读、写、算这些技能层面。
但是到现在你会发现,同样是会读、写、算的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方向千差万别,甚至有很多人做着一些根本不需要读大学也能够做的工作,人的差别怎么会变得这么大?因为现在教育的复杂性提高了,所以我们所要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能够帮助孩子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和阅读。
什么叫“批判性地思考和阅读”?我们专门讲过一本书,叫《思辨与立场》,讲的就是我们得能够学会反身,学会反思,学会看到自己跟他人在思维当中是不是有不周严的地方,这种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是我们要通过教育来传递的。
我们所要追求的教育目标还包括清晰有力地表达观点。对于知道的事,我们能够讲出来,能够跟别人说清楚。
第三个教育目标,就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与学两个层面不断地进行反思,这是新时代对于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所以整本书就是围绕着这个方向来展开的。
这本书开篇就讲了一个非常著名的隐喻,这个隐喻带来了本书的第一个发现。什么隐喻呢?说有一条鱼待在池塘里,它就很想知道池塘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后来它的一个小蝌蚪朋友变成青蛙,蹦出去了。它就跟那个小蝌蚪朋友说,你出去以后跟我讲讲外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然后这个小蝌蚪朋友变成青蛙跳出去后,看了一圈光怪陆离的世界,就回来跟这条鱼讲,说我见到一个动物叫奶牛,这个奶牛是什么样的。但在鱼的理解中,奶牛就是长着两个巨大乳房的鱼。也就是说,青蛙所描述的奶牛和鱼所想象的奶牛是完全不一样的。青蛙说我见到一种动物叫人,这个人可以走路。但在鱼看来,人就是一种用鳍走路的动物。
这个隐喻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你没法告诉鱼,外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因为鱼对外部世界所有的理解,都是从鱼的出发点来理解的。这个叫作什么?这个叫作前知识,或者前概念。这是本书的第一个大发现,它的所有研究都是基于对前概念的理解所展开的。
最典型的前概念是什么?比如说,小学老师在教小孩子们学地理,告诉他们“地球是圆的”,你看这话说错了吗?没说错。但你让小孩子画地球是什么样的,小孩画出了一张煎饼,因为小孩感觉到地是平的,他们从小没有感觉到地球是个球体,这时候你告诉他“地球是圆的”,那么他想象出的就是一个平面的圆。这个在很多幼儿园、小学里面都会出现,就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孩子的前概念,所以我们觉得自己讲得很清楚了,我们讲“地球是圆的”,这个没错,但孩子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在讲书的过程当中,也有这种体会。因为我们讲书跟课堂的教学不一样,我没法理解每一个人的前概念,我只能够按照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把这本书讲明白了。但是因为我不知道你的前概念,所以很有可能你的理解跟那条鱼理解奶牛的想法是一样的。
因为有前概念的东西在这儿,所以对于教育来讲,我们一定要能够搞清楚,被教育者的前概念到底是什么,这是今天教育的一个前提。所以大家请记住鱼的隐喻,你就知道这本书第一个发现——前概念,有多么重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够做单向的输出,如果无法建立在对方的前概念的基础上来互动地教学,你是没法准确地传达信息和知识的。这是第一个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