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母爱

原生母爱

主讲人:樊登
4.9
2022.06.04上新

荐语

法国有这样一句名言:“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但对某些孩子来讲,母爱反而是一种束缚。 妈妈常常以爱之名,把自己对人生的期待转移到下一代身上,反而让孩子不能自由翱翔。难道因为她是妈妈,子女就应该无条件理解和接纳吗? 显然不是。这本书从源头入手,解析四种不同的母亲类型,并帮你找到与妈妈相处的合适方法。 希望每一个读完此书的你,都能鼓起勇气重拾自己与妈妈的美好回忆,成为独立而强大的人。

你将获得

解析四大依恋关系,理解妈妈与母爱
了解四种需要改变的母亲类型
掌握改善亲子关系的“建立家庭疗法”

作者简介

[韩] 李南玉
德国费希塔大学教授
家庭咨询大师,被公认为韩国家庭咨询的权威专家 德国奥登堡大学心理学博士,德国费希塔大学教授 韩国心理咨询学研究生院与大学的教授 首尔夫妇家庭治疗研究所所长

精彩选段

孩子与妈妈建立的关系是孩子一生中所有关系的基础,是孩子生命中最根本的力量,是孩子长大成人建立自己的家庭且生儿育女后,在与下一代的关系中反复出现且影响极深远的一种固定模式。
..........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鼓起勇气,重新挖掘内心深藏的苦楚,审视痛苦背后的故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坚韧地踏上人生新征程的无穷力量。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儿时曾极力想要拥抱的妈妈重逢,与现在的人生握手言和。
..........
积极的话语往往会存在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倘若父母常常夸奖孩子,孩子就会从这些表扬中获得信心,从而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预期。这样的孩子会认为自己能够成功,而结果也往往是美好的预言成真。
..........
注:上述页码为句子在实体书中所在的页码。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共6个流程,249个小时打磨
刘奕飞
责编
海丽玮
校对
邵慧平
审核
王琳媛
设计指导
下载APP查看完整版思维导图

 

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原生母爱》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讲书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各位好,我们今天在顺义的樊登书店,为大家讲一本非常温暖的小书,叫作《原生母爱》。我为什么要讲这本书呢?因为编辑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时候,竟然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她不是假装地为了说服我才哭,而是真的发自内心地难过。我说:“你怎么回事?至于吗?就因为一本书。”她说:“我妈妈属于第二种类型。”意思就是她妈妈属于这四种妈妈类型里的第二种。

 

但我们讲这本书,不是让大家责备母亲,知道妈妈有什么样的类型,做了多少糟糕的事,不是这样的。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最大的感受是疗愈,也就是我们知道应该怎样跟妈妈相处,或者在我们当妈妈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糟糕的状况,以免自己做错还不自知。所以,我给这本书的定义是“不仅要了解,更是要疗愈”,这才是它的核心。

 

母爱肯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每个人一定爱自己的妈妈,妈妈也爱自己的孩子,这种感受是怎么歌颂都不过分的。但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很多人谈到自己母亲的时候,感受到的是束缚、压抑,甚至是窒息。母爱给你带来多少温暖,也同样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压力。一些人跟自己的妈妈相处只要超过两天,就开始吵架。过年的时候,他们想回家,因为看不见妈妈心里非常想念,但见了面以后两人就开始吵架,妈妈算着时间让你走,确实也是很痛苦的一件事。而且,我们和他人关系的好坏,其实和我们小时候与妈妈互动所产生的依恋关系有关。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母爱为什么会这么沉重。我们先要了解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就是“依恋”。孩子和母亲开始是一体的,当我们与母体分离的时候,会有一个分化的过程。当孩子出生以后,从肉体上看,他(她)跟妈妈分离了,但这个分化的过程需要几十年的时间。等到孩子上大学,甚至结婚、工作以后,妈妈才能慢慢地觉得这是另外一个人,这个人跟我分开了。如果一个妈妈始终完成不了分化的过程,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来对待,这看起来很感人,但后果相当恐怖。

 

我认识好几个这样的家庭,女儿根本没法工作,也没法结婚,因为妈妈替她安排好一切,同时妈妈又问:“你为什么还不结婚?你怎么还不找对象?”女儿根本没有时间找对象,因为妈妈天天跟她在一起。

 

我还见过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妈妈,她的女儿很优秀,国外留学回来。这位妈妈非得找到我们,说:“能不能把孩子安排在你们的店里打工?”我说:“在我们店里打工,不需要留洋回来这么高级的人才啊。”她说:“我已经想好了,我们家不需要她挣钱,她离家近就行。”妈妈连从家到店里开车需要多少分钟都算计过,所以她说这条路上最安全。她一直控制这个孩子,所以你发现孩子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不说话。虽然她已经二十多岁,大学毕业了,但还像个小姑娘一样跟在妈妈身后,所有的事都是妈妈做决定。这就是一个没有完成分化的过程。

 

那么依恋关系是什么呢?孩子刚刚出生,从母体中分离出来以后,他就会啼哭,这是孩子唯一的武器。他在哭泣中会产生三个信号,会形成三种不同的模式。哪三个信号呢?当他哭了以后发现有人来帮忙,第一个信号就是“身边有人在帮我”,这会产生一种模式,让孩子认为周围这个世界是有帮助、可依靠的,不是绝望的。因为小孩子没有任何能力,他连翻身都做不到,所以他只能靠啼哭。当他啼哭以后判断“原来周围的世界是有帮助、可依靠的”,这能带来安全感。

 

第二个信号,是“仅凭我哭这一个能力,可以让这个世界为我转动”,有人愿意听指挥,愿意为我做事,我真了不起。所以你别小看哭泣之后妈妈的照顾,它会给孩子带来自尊和自信。在孩子小小的心里,他会觉得我是有自尊的,我是有自信的,我能够指挥其他的人,虽然我不知道哭声具体是怎么指挥他们的,但我一哭,就会有人来帮助我。

 

第三个信号,是“原来关系是这么美妙”。人和人之间可以产生关系,这个关系是安全的,是美妙的,是不可捉摸的。

 

这就是正向的三个信号。如果我们能够给婴儿建立起这样正向的三个信号,就会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人格,他们的典型特点是自信、独立、自强,能够相信自己,也容易相信别人。有时候我们在生活当中会遇到一些人,会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缺乏安全感,这个人怎么谁都不相信,他甚至不相信自己,跟谁都是炸着刺去斗争,这就不是安全型依恋人格。安全型依恋人格的人会更容易相信别人,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也愿意给别人提供帮助。

 

如果我们没有建立安全型依恋人格,就会走向另外一个方向,叫“焦虑型依恋人格”。焦虑型依恋人格分成三类。第一类叫作“缺乏母爱的回避型依恋”,妈妈对孩子的关爱不够,孩子哭了没人管,妈妈总是很冷漠。这本书里有非常多的心理学的实验,都在研究冷漠的各种表现:妈妈总是没有感情,不唱儿歌,也不哄孩子,提供非常不情愿的照顾。而这些行为带来的就是“缺乏母爱的回避型依恋人格”。

 

第二类叫“忽冷忽热所导致的抵抗型依恋”。有的妈妈是随心所欲的,她高兴起来对孩子好得不得了,给孩子买东西吃,逗孩子玩,给孩子开心地唱歌,但她一旦不高兴起来,就根本不理孩子。我甚至见过这样的案例,有的父母在婴儿阶段就开始打骂他了,因为他们觉得好烦、好难,带不了孩子,但高兴的时候,又会心肝肉宝地叫着,抚慰他。所以这个孩子就会觉得很奇怪,他们怎么对我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这类妈妈)她是随心所欲的,她对孩子的爱不是来自孩子的需要,而是来自自己的需要。

下载APP查看完整版解读文稿
选择帆书的理由
关于帆书
帆书是一个提供书籍精华解读的平台。
优势
实力
10年讲书历史,6500万书友信赖
省时
45分钟听懂一本好书
专业
各领域权威人士担任讲书人
丰富
超800本好书,覆盖心灵成长、亲子家庭、人文历史、职场生活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