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之心
荐语
你将获得
主讲人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正义之心》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徐英瑾,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这本书的题目叫《正义之心》。它的副标题叫“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听上去挺有意思。
为什么要讲这本书呢?很显然,一听题目就知道,这是一本关于正义和道德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名字叫乔纳森·海特,生于1963年,是美国纽约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道德心理学家,在道德情绪的研究方面特别专长。我认为海特教授的一个特点,是善于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融汇在一起,来看待道德的起源这样一个大问题。
我总觉得,一个人如果总是从规范性的角度来讨论做什么样的事情是正义的,什么是不正义的,就很容易陷入某种对于自己已经接受的价值观的反复确认。如果正好两个人三观不合,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重复自己所坚信的道德教条,就有可能会陷入鸡同鸭讲的局面。但是如果我们去研究一种道德观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它演化的过程,我们把道德的成因搞清楚了,这就容易让我们对彼此的道德观产生一种同情性的理解。他的价值观虽然和我不一样,但是他经过这样一个演化过程以后,形成了这样的价值观,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再也不会把他视为一个怪物了,我能够至少理解他50%,这就有利于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了。尤其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的世界上,这样的一种相互理解就变得特别弥足珍贵。
这本书的结构其实是比较清楚的,具体分三个部分。首先讲的是道德心理学的第一个原则,也是道德的一个基本架构,这个架构不是基于理性的,而是基于直觉的。道德心理学的第二个原则主要是讲道德规范的跨文化性和丰富性,不仅仅是一般人所理解的追求公平、防止伤害,没那么简单,还有很多别的内容。道德心理学的第三个原则,主要讲的是道德的作用。道德的作用是凝聚人心,但有时候运用不当也会导致某种盲目性。
那么我们就快速地切入主题。第一个大论点:道德是基于直觉的。有人说,道德基于直觉这件事情好像听上去也不是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我们经常说,我有一种强烈的道德直觉,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但问题是,作者是在西方的心理学和哲学的思想氛围下长大的一个学者,这种观点在西方学术里并不是主流。
那么,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主流意见是什么呢?作者列举了一些例子。第一个流派是所谓的经验主义。经验主义是指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块白板,你如果生活在一个民风淳朴的地方,别人就会把一些正确的道德观点写在这个白板上,你就变成一个好人了。如果你生活在一个治安非常混乱的环境当中,有可能你的白板上就写了很多乌七八糟的东西,就没有正确的三观了。所以,人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具有道德的人,有些人为什么无法成为具有道德的人,就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是什么。这就叫经验论。
第二种观点是所谓的先天论。先天论者的观点是,人人心中都有关于如何做君子淑女的一些先验的道德规则,它是刻在我们心里的。我们的心灵不是白板,它已经带了某些关于道德的先天的遗传物质了。这就是所谓的先天论。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观点,作者把它说成是理性主义,但我对这个标签有点小意见。我看到别的一些心理学教材在提到这种观点的时候,用的是另外一个标签,叫建构主义。我个人更喜欢建构主义的说法,但书上出现的是理性主义。这方面的代表是我们可能比较熟悉的一个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让·皮亚杰的观点是,我们人类的道德规范是随着幼童的成长过程,在幼童的心智中,慢慢地被主动建构出来的。
比如小朋友要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你在玩游戏的时候就知道不能太自私自利,不是所有的泰迪熊都是我的、所有乐高玩具都是我的,别的小朋友也要玩。在幼儿园里面,大家要学会分享这样一个玩具。在这样的人际交往当中,小孩就可以慢慢地进行建模:这世界上不仅有我,还有其他小朋友,有小张,有小方,我们一起玩游戏,一起跳橡皮筋,这样更有趣。这样,一种原始的道德观念就形成了。
皮亚杰认为,如果一个正常人接受了这样正常的外部刺激,他就会形成比较正确的道德观。但是如果不给他这样的一种外部刺激,比如不让小朋友去幼儿园,他有可能就会形成一种唯我独尊的气息。但是不要紧,只要给他一个正常的环境,他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正确的三观。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关于人类为什么有道德有三种解释:先天论、经验论,经验论也可以说是后天论,还有建构论。先天论实际上强调的是遗传,我们的很多道德行为有可能是遗传来的。后天论强调的是文化影响,你在怎样一个文化中成长,你就变成了怎样的人。作者本身是强调,要从遗传和文化影响这两个角度,来解释道德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