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
荐语
你将获得
主讲人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阅微草堂笔记》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教授苗怀明。我的专业主要是古代文学,特别是小说、戏曲和曲艺。今天跟大家讲的书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说到纪昀,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大家都叫他“纪晓岚”。他姓纪,名字叫昀,“晓岚”是他的字。这个大家或许知道,因为大家基本都看过相关的电视剧和电影。但是这本书大家可能会比较陌生:《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是纪昀书房的名字,“笔记”就是这本书的性质。
一、《阅微草堂笔记》的独特魅力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要介绍这本书?我要说这是一部特别的书。那介绍一部特别的书,就需要特别的理由。我的理由有三个:
1.《阅微草堂笔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备受推崇
《阅微草堂笔记》真的是一部非常优秀,而且有着深远影响的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从汉代开始,到清代结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做过统计,中国古代小说有四千多部。四千部里,大家最熟悉的是千里挑一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但是在大学课堂上,我一般不讲四大名著,我会讲“八大名著”,为什么呢?因为还有四部小说和四大名著在一个水平线上,如果只讲四大名著,那么对别的小说是不够公平的。
除了四大名著,还有哪四部呢?《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有的朋友可能会说:《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我们认可,《阅微草堂笔记》有那么好吗?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这部小说真的非常优秀。
在清代就有一个比较,就是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跟《阅微草堂笔记》来做比较。然后这里面就有两派了:一派叫“拥蒲派”,一派叫“拥纪派”。
比较欣赏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的人就明确地说《阅微草堂笔记》“非留仙所及也”(【清】俞鸿渐《印雪轩随笔》)。也就是说,它里面的学识,它里面的睿智,不是蒲松龄能比的。还有人对它评价是什么呢?说它是“在小说中另是一种笔墨”(【清】强望泰)。也就是说,它拿来跟别的小说比,是有自己的特色的。
当然,对它评价比较高,而且大家相对比较熟悉的是鲁迅。大家一定要注意,鲁迅有一本书:《中国小说史略》。这本书对整个中国小说的产生、发展、演进做了一个详细的介绍。他在这本书里对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的评价,所占的篇幅要超过《聊斋》,而且评价非常高。他原话是这样来讲的:“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最重要的是后面这十六个字。“隽思妙语,时足解颐”就是说它有奇妙的构思,而且这部小说还有点幽默感。在中国古代,有幽默感的小说很少。鲁迅先生说的“时足解颐”,是让大家会心一笑的意思。这本书还“间杂考辨”,里面有很多考证之类的内容;“亦有灼见”,就是有真知灼见。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它是非常推崇的。另外我们知道,像蔡元培、张爱玲这些著名的学者和著名的作家,也是非常喜欢《阅微草堂笔记》的。这是我们要推荐的第一个理由:这部小说必须写得好。
2.《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文言小说的“双璧”之一
第二个理由:这部小说是特色独具的一部小说。一部小说在小说史上能否站得住,后人能否还愿意阅读,那你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阅微草堂笔记》放在中国古代四千部小说里面,它确实跟别的小说不一样。
中国的小说在大家的认知里,一般都是以才气取胜。我们说起一个作家,都是说他“才华横溢”。但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靠的不是才华,他的才华绝对赶不上蒲松龄。他靠什么取胜呢?靠睿智,靠他思考的深度,如鲁迅先生所说,靠他书中的很多“隽思妙语”。所以和那些靠才气取胜的小说,比如唐传奇1,还包括《聊斋志异》比起来,它是不一样的。
1.唐传奇:指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多以爱情、侠义为主题。
如果回顾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我们说清代小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白话小说”,大家都比较熟悉,比如《红楼梦》,比如《儒林外史》;后面还有“四大谴责小说”,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等等。
而清代小说还有另外一支,那就是“文言小说”。清代的文言小说有两大派,如果我们用武侠来比喻,一派可以叫少林,一派可以叫武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一派是专门学《聊斋志异》,这个学的人很多。比如说《萤窗异草》《夜雨秋灯录》,这一类是学《聊斋》的。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另外还有一派是“武当”,就是专门学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通常会是才子型的作家更喜欢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而学者写小说,通常会更认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所以我就说,这两部小说可以称为清代文言小说的“双壁”,它代表了两种创作范式。
3.作者纪昀的个人魅力: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
那么第三个要给大家推荐的理由是什么呢?因为它出自纪昀之手。这里我要强调四个字,纪昀是“达官贵人”。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我们学中国文学,会发现有一个导向:特别强调作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好像一个作家非要穷、非要倒霉,才能成为一个大作家。在中国古代,科举失利不得志的文人有没有呢?有,比如说蒲松龄,他写《聊斋志异》;比如说吴敬梓写《儒林外史》;比如说曹雪芹来写《红楼梦》。这里我要告诉大家,无论蒲松龄还是吴敬梓,他也想做达官贵人。他不是不想考中,而是因为考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