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说什么
荐语
你将获得
作者简介
精彩选段
你好吗?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叫作《传习录说什么》,和王阳明以及阳明心学有关。这本书是有点门槛的,所以我尽可能把它讲得比较地明白和清晰,让大家对《传习录》有一个了解。
王阳明大家都很熟悉了,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一生跌宕起伏,在龙场悟道之后,创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王阳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很特殊,他是一个大成就者,历史上少有像他一样的人,能够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我们之前讲过苏轼,说苏轼有三起三落,磨难成就了这个人。苏轼的至暗时刻就是“乌台诗案”。王阳明的至暗时刻发生在一个叫作龙场的地方,我们来说说这件事儿。
那是在正德元年,就是1506年。大宦官刘瑾专政,他操纵朝纲,逮捕了二十多名反对他的官员,这个时期非常地黑暗。王阳明这一年35岁,他为了救那些忠诚的人,上书怒斥刘瑾,导致刘瑾大怒,把王阳明杖责四十,关进大牢,几乎要了他的命。
之后很多人搭救他,王阳明逃过一劫,但是被贬到了贵州的龙场驿。在1508年的春天,王阳明千里迢迢到了龙场,他非常绝望。那里自然条件很糟糕,道路艰险,当地的居民和外部的人语言不通,经常把中原腹地来的人杀了祭神。王阳明非常地压抑,还要小心刘瑾的跟踪和报复。
就是在这种困境中,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发生了,就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时刻。这非常地戏剧化,王阳明到了龙场之后,他就觉得想不通。怎么办呢?为了不要那么痛苦,他在自己的屋后建了一个石棺材,每天坐在这个石棺材里面,参悟生死要义。他说如果我能放下生死,看穿生死,那什么事都能过去。结果有一天夜里,他恍然顿悟,然后发狂一般地欢呼雀跃,感觉自己眼前云开雾散。这就是龙场悟道时刻。
你说王阳明顿悟了什么呢?他说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他提出(主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叫作“心即是理”。后人再来学习王阳明就会发现,我们如果想要成为圣人,或者是英雄,不必到外面去寻找。所谓的圣人之道,其实蕴藏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一直向外求理,向外求标准,都是错误的。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这些观点全部记录在这本《传习录》里。
那你说“传习录”这3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呢?“传习”这个词出自《论语·学而》,原话说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什么意思呢?这个“传”字,就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那么“习”呢?它不仅仅是说学生要对老师传授的知识进行学习和温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践行。所以《传习录》这本书,就是在提示我们怎么样学习,怎么样把学习落实在行动上,让自己成为一个修为更好的人。
这本书是王阳明跟他的学生朋友们的交流记录,就像《论语》一样,学生问,王阳明答。用这种形式来展开对认知的拓展,又收进了一些书信,所以这本书内容很丰富。王阳明主要的哲学观点,比如说“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些词我们都听过,都在《传习录》中有体现。
《传习录》分为上、中、下3卷。1512年,王阳明41岁,他和自己的徒弟徐爱同乘一艘船南下,回老家山阴。路途漫长,他又断绝了跟俗世、俗务之间的联系,获得了空前的从容和宁静。所以就在这个路途之上,他深入地为徐爱讲解了一个多月。这个讲解的内容就被徐爱集中记录和整理下来,因此天壤之间就出现了《传习录》。到了1518年,王阳明47岁。这一年的八月,他的另一个学生叫薛侃,就把老师的语录《传习录》刊印了出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传习录》的上卷。
那么《传习录》的中卷是在什么时候完成的呢?1524年,王阳明已经53岁了,他的一个门下弟子叫南大吉,把阳明论学的一些书信刊行出来,这就是中卷。《传习录》的下卷其实发生在王阳明过世以后。他的很多学生,以钱德洪为首,就集中编纂了和保留了很多他们的一些点点滴滴的记录。所以我们梳理一下就会发现,《传习录》本身就是一段一段地学习,不断地精进。
那你说这个《传习录》究竟讲了什么呢?在王阳明看来,人生在世两个问题最重要,第一叫作独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