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门
荐语
你将获得
作者简介
精彩选段
你好吗?我是李蕾。我们今天来讲纪德的作品《窄门》。如果你之前听说过这本书,可能会听到这样一些说法:《窄门》被称为法国版的《红楼梦》;这是个非常虐的爱情故事,情节简直比看韩剧还要让人揪心……这些说法我并不完全同意,所以我们今天讲讲这本书。读过之后,也许你会发现《窄门》根本不是个爱情故事。
《窄门》与纪德的哲学
先来说说书名,什么是窄门?这个词出自《圣经》。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宽门和阔路引向沉沦,进去的人很多,然而窄门和狭道却通往永生,只有少数人能找到。(《圣经》: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在我看来至少有三层理解。第一,通往窄门的路是一条只有少数人才会走的道路;第二,沿着这条路走可能充满磨难,根本不被他人理解,可是你一定要这么做;第三,为什么要走窄门呢?因为通往永生的路是小的,门是窄的,找到的人少,而引入沉沦的路是大的,门是宽的,进入的人多。
这就是《窄门》这部经典作品的灵魂。它非常不配合大多数人。别人都这么做,那你也要这么做吗?从来都是这样,那便一定对吗?他们都说这样是为你好,那就一定是好吗……在作者纪德看来,如果世间真的存在幸福,那一定是窄门。你要通往它,必须怀抱信仰,历经考验。
我第一次读这本小说的时候太年轻了,其实我没怎么看懂,可是《窄门》成为打在我性格里的一个记号。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当有两件事出现在面前,一个是难的,一个是容易的,我会选那个难的。为什么?因为我不相信有捷径,我相信好东西一定要克服困难才能够得到。
《窄门》这本书究竟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简单概括一下,书里的男主人公叫杰罗姆,他和自己的表姐阿莉莎青梅竹马,彼此深爱,可最终两个人也没有办法在一起。那一对有情人为什么不能终成眷属呢?和罗密欧、朱丽叶不一样,和贾宝玉、林黛玉不一样,这一对年轻人并没有遭遇世俗的巨大压力。在相爱的时候,他们一心想为对方变成更好的人,以至于无法忍受任何不完美发生。
尤其是女主角阿莉莎,她目睹了长辈婚姻的失败,妹妹婚后生活的庸俗。她就拒绝走入婚姻,认为这样就能够避免痛苦。能吗?并不能。一方面阿莉莎很清醒,她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纯粹的爱情一定会在婚姻中堕落为世俗的爱情,这让她无法接受。可是另一方面她又很感性,没有办法狠心割舍深爱的男友。所以阿莉莎一直在纠结和内耗。在很多年里,阿莉莎一直拒绝杰罗姆,最终,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带着一颗衰老的心,痛苦地去世了。
这故事一点都不复杂,可是它很颠覆。你有没有一边抓狂,一边又觉得似乎有点理解阿莉莎?的确会有这样的人存在吧。世界上最拧巴的感情就出现在《窄门》里面。爱情就是这对年轻人的窄门。实际上,爱情也只是生命中一小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窄门,那就是你此生必然要经历的考验。它埋伏在那里会给你致命的一击。
这部小说的文字像散文诗一样优美。我在读的时候,会想起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就是那个文字的质感,像半透明的玉一样,又坚硬,又清澈。比如说,正由于我抱着与你相见的希望,我才永远认为最崎岖的路是最好的路。还有,会不会有这样一种爱情,即使毫无希望,一个人也可以将它长久地保持在心中,即便生活每天吹它,也始终无法把它吹熄。爱情最美好的时刻,不是在说我爱你的时候。
你说这是怎么写出的这么虐心的一本书呢?我们来说说作者,他叫安德烈·纪德,一百多年前生活在法国。纪德是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一生都在追寻与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就像纪德这个人一样,一言难尽。
我们讲完小说之后,最后来分享一个关于纪德的彩蛋。那纪德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萨特、加缪等很多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萨特就曾经说过:“纪德为我们活过一生,我们只要读他的作品,就能再活一次。”而加缪酷酷地说:“纪德支配了我的青年时代。”中国作家余华看完纪德的《窄门》之后,说:“我浑身都在发抖。”
杰罗姆与阿莉莎的爱情
这本让人浑身发抖的小说到底有多厚呢?总共不到两百页,非常薄的一本书,分为八个章节。它用第一人称杰罗姆的视角来展开叙述,中间穿插着和女主人公阿莉莎的书信往来。
在小说的第一段,杰罗姆说,我在这里讲的故事,换做别人,可以写成一本书。然而,我在这“故事”里不遗余力地活过,倾尽了所有德行,所以仅仅将回忆记录下来。往事断断续续,支离破碎,但我不打算靠虚构事实连通补缀,这种修饰铺陈会浇灭讲述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