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书
零售的哲学

零售的哲学

主讲人:樊登
4.9
2018.09.08上新

荐语

市场即战场。我们都认为减少竞争对手才是目的,铃木敏文却告诉你,不盯着同行也能赢!一个“误入歧途”的小职员如何当上CEO?一家小小的便利店,如何造就商业帝国?全球最大的便利店连锁公司创始人——铃木敏文,结合40多年零售经验,为你讲述击中消费心理的零售哲学。关于零售的一切,尽在本书之中。

你将获得

体悟踏实肯干、敢做敢拼的人生态度
学会捕捉变化并预测未来
关于零售的哲学

作者简介

[日] 铃木敏文
世界级企业家
日本7-Eleven创始人。被日媒称为继松下幸之助之后的“日本新经营之神”,美国《哈佛商业评论》评价其为“融合东西方管理精神的最佳典范”。他领导的日本最大零售集团SEVEN&I控股公司是全球第四大、亚洲最大的零售王国,营业额约等于日本GDP的1.25%,富可敌国。

精彩选段

在我们眼中,真正竞争对手并不是其他品牌的便利店,而是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
..........
判断一项事业是否具有可行性,更应该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以消费者的视点,深入考察是否“符合需求”。
..........
毫无实质内容的战略并不能长久的吸引顾客。更何况人的内心变化无常,一旦需求被过分满足转眼就会失去兴趣,达到饱和状态。
..........
注:上述页码为句子在实体书中所在的页码。
下载APP查看完整版思维导图

读完本文约需4分钟


 


 

以下为《零售的哲学》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读书APP的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书,是7-Eleven便利店的创始人铃木敏文写的《零售的哲学》。

 

很多书友在心里边会问,说樊老师你是收了7-Eleven的广告费吗?为什么要替这个企业做宣传呢?不是,我们不是要替这个企业做宣传。7-Eleven已经是我们身边的一个现象级的伙伴了,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我们身边这个伙伴是怎么样快速成长起来的。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铃木敏文这个人,他的起点跟我们每个人是一样的。他不是一个富二代,他也不是一个科技巨子,靠自己的独特的才华成就的事业。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而且经常做着很多非常不如意的工作。然后他怎么样逆袭,成为了7-Eleven的创始人,并且能够通过7-Eleven的成功,反向去收购美国的母公司,并且成为母公司伊藤洋华堂的大股东?

 

这整个的商业故事是非常精彩的。所以在我读完了整本书之后,我觉得这本书特别值得推荐给大家。那么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7-Eleven的成长经历。

 

1956年4月份的时候,铃木敏文是东贩的一个职员。东贩就是东京一个非常大的出版公司,在那个地方他负责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市场调研。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会了两件事,一个是心理学,一个是统计学。他认为心理学和统计学这两个学问对他后来做所有的工作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东贩的时候他有点不得志。因为他想要做一本属于自己的杂志,把这个杂志的方案提交给领导以后,领导说这你就不用操心了,你还是干好你的工作吧,这年轻人就开始有点“蠢蠢欲动”。后来有一个朋友跟他说,你干脆到一个新的公司去应聘。那个公司叫伊藤洋华堂,是一个新的商场,现在正在大量招人。

 

他就去了,去了以后跟伊藤洋华堂讲自己的方案,说要做这个杂志什么的。那个招聘的人说很好,这个主意真不错,干脆到我们这儿来实现吧。美梦成真了。只要一说,竟然有人就愿意投资,愿意干。他就立刻跳槽去了伊藤洋华堂。

 

结果没想到,到了伊藤洋华堂以后,干的事跟那完全没关系,是让他去商场里边做销售的工作。他说,你们不是说让我来做杂志的吗?我都是拿那个方案提交的,你们怎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呢?伊藤洋华堂的人告诉他,因为公司在快速地扩张。就是那个时候伊藤洋华堂只有五个店,五百个人,你们知道,它今天是日本零售业的一个巨头,但是当时也是刚刚起步,每年至少要招一千个新的大学生进来。招不到那么多的人,所以他们就“骗”,然后把铃木敏文“骗”到了伊藤洋华堂。

 

但是铃木敏文想,既来之则安之吧,那人家让我做销售,我就好好做销售。于是他就在伊藤洋华堂

开始做了一个商场的职员,然后开始一步一步往上走。因为表现很好,所以很快到了管理层。在60年代后期的时候,因为伊藤洋华堂当时跟美国的交流很多,他们会派很多员工到美国去考察,就把他派到了加利福尼亚。

 

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街头,他看到了第一家7-Eleven的店,当时这个店是属于美国的南方公司。铃木敏文觉得很有意思,说怎么还有这么小的店?他想象中美国应该都是大超市,都是大商场,应该比日本繁华得多。他进去购物了一圈,发现有热狗,可以吃东西。而且最重要的是,买东西很方便,走几步就买回来了,不需要走一大圈。

 

他说,这个东西有没有可能引入日本呢?然后回到日本以后,他就跟总部提,我们也应该开7-Eleven这样的小店。日本人当时认为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开大店,一定是开超市。你想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都在学美国,那个才是风潮。但是铃木敏文认为,日本那时候老龄化还没有完全出现,但是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家。这些老人家他是不会开着车跑到郊外去买那些大的Shopping Mall的,他就是希望能够很方便地解决问题。

 

所以经过他大量的说服工作之后,后来公司说那行吧,那要谈就你来谈,于是他就负责跟美国人谈判。在1973年11月30号的时候,1973年我还没有出生,在那时候他们和美国南方公司签订了这个合同。合同里边最主要的条款是,要求八年之内要开到1200家店,这是一个指标的要求。同时营业额美国人要分走0.6%,开始提的是1%,后来他们争取说0.5%,最后成交的是0.6%的营业额的分润。

 

在1974年的5月15号这一天,东京江东区的丰洲店开业,这是日本的7-Eleven在全世界的第一家店。接下来他们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策略,就是绝不踏出江东区半步,所有的店必须都开在江东区。大家知道,东京本来就已经很拥挤了,让我们想,不要踏出东京就好了。不行,他必须是不要踏出江东区。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三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配送和物流能够跟得上,就是只有店面足够地集中,我才能够实现小规模配送,才能够让我的配送效率变得更高。如果变得更分散的话,培训、配送都跟不上。第二个原因是,只有集中开店才能够显示出品牌优势,就是大家走哪儿都能够看到7-Eleven,会觉得这是一个大品牌。第三个就是,他们做促销活动的时候会非常有效,不用使太大的劲,就能够把促销政策一下子给到每一个店面。所以这就是他们一开始所实现的集中开店的策略。这个策略在今天,各位,我们今天中国的很多连锁企业依然在使用这样的方法。这是1974年,第一家店开始。

 

然后1976年,也就是我出生的这一年,7-Eleven开到了一百家店,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开了一百家店。那个时候他们的口号是“有7-Eleven真好”,还有“全年无休真方便”。在1980年,四年以后,门店过千。然后1984年,又是四年,门店过两千。1987年,门店过三千,并且他们开始代收水电费、煤气费这些东西。1990年,四千家。1991年,他们反身去收购了美国的南方公司。因为美国的南方公司做了很多石油方面的投资,导致资金变得很紧张,而且最重要的是,当他们向铃木敏文发出“干脆你们来收购我们吧”这个邀约的时候,铃木敏文跑到美国去一考察,就觉得非常心痛。

 

为什么呢?所有的店面里边的货物都是没有管理的,就是总部集中配送。所以总部根据他们的需要说,今天该配货了,配一批货下去。那你想,每一个便利店所在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所以有的便利店里边已经卖缺货了,没东西,另外一个便利店里边堆着卖不动。你想一个顾客跑到店里边去,他是认为我一定能够买到某一个东西才去的,结果发现缺货,这时候人们就不愿意再来了。

 

他问美国人,他说你们为什么要整体配货呢?为什么不让每个店来订货呢?美国人说店员怎么能干这样的事,店员干不了这样的事,他们都只是卖货的人。就是他们把那些售货的店员视作一个个不愿意负责任的普通人,我给你按小时付费,你给我收了钱以后你就走。

 

而铃木敏文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份真正的工作。什么叫真正的工作?就是我要动脑子,我要为这个店思考。一个便利店最重要的盈利是来自于控制库存,就是我这个店如果库存控制得好,我肯定能够赚钱。但如果库存过多,或者是我出现了缺货的状况,这都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所以当时铃木敏文的办法是,好吧,你不是说他们都只是临时工吗?那好,我就让那个临时工收银员负责下订单订货。即便是你把这个权力下放给了一个临时的收银员,让他来清点店里的货品,然后写明天大概需要什么样的东西,都比总部蒙着眼睛按照常规配货要强得多。他就用这样的方法去改造美国的公司,所以7-Eleven现在变成了一家日本的公司。

 

你要知道,这个品牌是美国人创造的,原来它一直在美国。所以1991年,结束了这件事情。

下载APP查看完整版解读文稿
喜欢这本书的人也在听
顾客为什么购买200000067

顾客为什么购买

没人能逃出的“购物陷阱学”
播放量2559.27万
茑屋经营哲学200000078

茑屋经营哲学

开在“无人区”的现象级网红书店
播放量1681.78万
可复制的领导力561

可复制的领导力

轻松掌握领导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播放量5412.54万
赋能576

赋能

用美军经验打造超级团队
播放量1765.44万
促销400037655

促销

即学即用的促销创意
播放量571.97万
选择帆书的理由
关于帆书
帆书是一个提供书籍精华解读的平台。
优势
实力
10年讲书历史,6500万书友信赖
省时
45分钟听懂一本好书
专业
各领域权威人士担任讲书人
丰富
超800本好书,覆盖心灵成长、亲子家庭、人文历史、职场生活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