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荐语
你将获得



作者简介

精彩选段



你好吗?我们今天要讲的书是长篇小说《秦腔》,作者贾平凹。这个字的读音就是平wā,因为他原来的名字叫作平娃,这是找了一个谐音的字。
这是我讲经典三年多,第一次讲贾平凹先生的作品。我是西安人,出生在那座四四方方的城里。那座城里有大雁塔,有《长恨歌》和贾平凹。感情一旦深厚就难以轻易表露。在我看来,贾平凹的文字,是那个有桃花源的古典中国结出来的果实,灵气又劲道。他是一个争议非常大的人,但是他的作品会代替他走得更远。
我小的时候,曾经在地摊上买过一本书《坐佛》,一口气读完,心里想,这要是我写的就好了。然后看到封面上作者名字:贾平凹,就记住了这三个字。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竟然就真的见到了贾平凹先生,还有了一些熟悉。
他的文字辨识度非常高。什么叫作辨识度高呢?就是这个文字有自己独特的气息。如果你把作者的名字遮住,一句一句地去读文章,依然认得出这个人是谁,那就说明他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方式。贾平凹就是一个找到了自己语言的人。在当代文坛上他是一位奇才,对他这个人和他的作品都存在着“毁誉参半”的现象。
文学创作说到底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在我看来,一位天才作家最重要的就是对现实世界保持敏感以及拥有独特的表达。这里面天赋占了一半,接下来的是勇气。这些年贾平凹先生几乎保持着一年一部长篇的创作节奏,比如说《浮躁》《废都》《白夜》《土门》《怀念狼》《秦腔》《高兴》《山本》等,相继问世。我也写过书的,深深地知道,这一长串的书目下面意味着什么,就是一个人把自己摁在那里,慢慢熬。
我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对农村没有贾平凹先生的那种“切肤之痛”,但是读到《秦腔》的时候,依然被他的文字镇住了,心里想,怎么文字还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这要是我写的就好了。
《秦腔》发表在2005年,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那一年贾平凹五十三岁了。他说,我决心以这本书为自己的故乡树起一块碑子。这是一个大愿,人发大愿总有个缘故。贾平凹的故乡在哪里呢?那块土地上发生了什么呢?
这部小说的后记里写得清清楚楚,文字极好。我给大家读其中的几段。我们跟着《秦腔》去旅行。贾平凹写道:
在陕西东南,沿着丹江往下走,到了丹凤县和商县交界的地方,有个叫棣花街的村镇,那就是我的故乡。我出生在那里,并一直长到了十九岁。我学会了各种农活,学会了秦腔和写对联、铭锦。我是个农民,善良本分,又自私好强,能出大力,有了苦不对人说。我感激着故乡的水土,它使我如芦苇丛里的萤火虫,夜里自带了一盏小灯,如满山遍野的棠棣花,鲜艳的颜色是自染的。
但是,我又恨故乡。故乡的贫困让我的身体始终没有长开,红苕吃坏了我的胃。我终于在偶然的机遇中离开了故乡,那曾经在棣花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记得我背着被褥,坐在去省城的汽车上,经过秦岭的时候停车小便,我说,我把农民皮剥了。可后来,做起城里人了,我才发现,我的本性依旧是农民,如乌骨鸡一样,那是乌在了骨头里的。
后来回故乡,我站在街巷的石磙子碾盘前,想着,难道棣花街上我的亲人、熟人就这么很快地要消失吗?这条老街很快就要消失吗?土地也从此要消失吗?真的是在城市化,而农村能真正地消失吗?如果消失不了,那又该怎么办呢?
我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当我雄心勃勃在2003年的春天动笔之前,我祭奠了棣花街上近十年二十年的亡人,也为棣花街上未亡的人把一杯酒洒在地上。从此我书房当庭摆放的那一个巨大的汉罐里,日日燃香,香烟袅袅,如一根线端端冲上屋顶。
书稿整整写了一年九个月,这期间我基本上没有再干别的事。缺席了多少会议被领导批评,拒绝了多少应酬让朋友们恨骂。我只是写我的。每日清晨,从住所带了一包擀成的面条或包好的素饺子,赶到写作的书房,门窗依然是严闭着,大开着灯光,掐断电话。中午在煤气灶煮了面条或素饺,一直到天黑方出去吃饭喝茶会友。一日一日这么过着,寂寞是难熬的。休息的方法就是写毛笔字和画画。
我画了唐僧玄奘的像,以他当年在城南大雁塔译经的清苦来激励自己。我画了《悲天悯猫图》,一只狗卧在那里,仰面朝天而悲嚎,一只猫蹑手蹑脚过来看狗。我画《抚琴人》,题写着,精神寂寞方抚琴。我把这些字画挂在四壁,更有两个大字一直在书桌前:守候。让守住灵魂的候来监视我……





